运用马克思原理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鲜明的立场,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恩格斯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这一伟大革命变革中的历史使命。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因此它的鲜明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因此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和以往各种理论体系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过深刻影响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逝世宣告中止,而是继续发展。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分别形成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我们也有过深刻教训。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比较重要的有:关于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性质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于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关于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政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等。在这些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党首先是毛泽东同志本人,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对党的八大确定的、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主要任务的正确方针发生动摇,不恰当地以阶级斗争取代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灾难的发生。“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错误实践,正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所结出的恶果。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为什么会犯错误的经验教训时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醒。这真是一针见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缺乏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走出一条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掀起了巨大的革命和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多个发展阶段,产生形成了重大理论成果: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⑶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⑷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好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辩证唯物主义让我们客观的了解世界,科学的对待身边的事物,这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其次他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正确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是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正确理解政策和自觉执行政策的客观需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各项工作,才有可靠的保证。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新阶段的里程碑,推动了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意义: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自觉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改进思想、工作方法,做好各项实际工作。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十八大报告一大新特点是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大章节单列出来。在该章节中,胡锦涛指出,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大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态文明作为五大建设之一提出,并正式写入党章,作为党和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有其理论原理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离不开自然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其实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发展的人类社会又应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求我们必须要正确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也进一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事物的普遍联系: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密切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争取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可以说经济领域的发展世界瞩目。可是鲜亮的经济成绩单背后却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我们应该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建设联系起来看,不能孤立的处理其中一方面的问题。这次的十八大成功召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合理的政策,用科学的严谨的理论指导我们国家的政策方针,为我国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指出了正确的道路。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保护好自然环境,尊重生态规律,充分发挥与合理利用我国地理环境的优势,是加速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与措施。正确性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已触目惊心,空气污染、河流和水源污染,土地沙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等等,故此必须下大力量加以扭转,认真地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和采取有效对策,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来片面性地谈发展经济,特别要打击以损害环境来谋取私利的行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政策与环境污染预防政策两个方面。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保建设同步规化、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时实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中将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片面强调保护生存环境,以致阻碍经济发展,对一个地区及其人民的长远利益没有好处。同时,发展经济也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既要发展我们的经济,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又要对后代负责,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生态建设由以“治”为重点向以“保”为重点转变,由单纯追求“绿”色向既绿了环境,又能富了人民转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发展经济难免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都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影响,彼此阻碍。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造福。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把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胡锦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马克思消费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适度消费理念,强调依靠科技对产品可循环和再利用的循环消费理念。马克思消费理论对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谋求绿色转型、倡导低碳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创造低碳生活必须依靠低碳技术来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正确认识绿色消费与消费不足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奢侈消费之间的关系;必须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人类良好的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