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清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三个概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怎样分清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三个概念(2014-05-1708:18:57)转载▼很多学生无法确切把握的经济史概念主要集中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大多数原因在于老师授课过程中对三个概念的模糊化,让学生云里雾里,因此学习过程和之后的使用上就出现原则性的错误,也严重影响学生的深化理解。一、概念1、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2、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就是指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主要单位的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男耕女织”。农业经营规模也不大,它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不同的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3、自耕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指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如果说自然经济侧重于生产者的生产目的,小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者的经营规模的话,自耕农经济则侧重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来看。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随着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产生而出现的。在古代中国社会,一个新的政权建立后,农民获得一定的生产资料,自耕农数量是明显上升的。当自耕农经济发展比较好、自耕农阶层比较庞大的时候,恰恰就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但是自耕农经济是一种小农经济,非常脆弱。由于地主阶级的盘剥,加上自然灾害频繁,自耕农逐渐失去土地等生产资料,自耕农减少、一个王朝也就走向衰败。二、三者异同点三者都在中国古社会长期存在着,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存在,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第一,从产生上看,自然经济产生最早,应该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农经济也就出现了。自耕农经济也是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第二,从消亡上看,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食,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小农经济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生产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时候完全消失。第三,从内涵上看,自然经济主要指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产品的交换,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用。小农经济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第四,从对立面上看,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与小农经济对立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在长期的封建时代,三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第一,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第二,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第三,狭隘性,三种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第四,自给自足性,三者都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很小自耕农、佃农及雇农的区别(2014-06-1321:29:19)转载▼标签:股票佃农: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在中国,不同时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庄户、佃户等称谓。西欧封建领主制经济下承租份地的农民也称佃农。一般指旧社会无地位或少地的农民,被迫向地主,富农租地耕种,受到残酷剥削。在旧中国,他们主要是贫农,也包括佃中农和佃富农。佃中农和佃富农有较充足的生产工具和资金,主要是从地主那里租入土地,同时雇佣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经营活动。雇农:旧社会农村中的长工、月工、零工等。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农村中的无产阶级。一般全无土地和生产工具,有些只有极少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是农村中最穷最受压迫剥削的阶层。如中国建国前的长工、零工等。雇农受地主或富农的苛重剥削,劳动时间长、工资少、职业不固定,迫切要求革命。所以雇农是工业无产阶级在农村最忠诚的同盟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土地改革后,雇农分得了土地,这个阶层也随之消失。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一般不剥削别人,或者对别人有轻微剥削,或者受别人轻微剥削。其生产通常带有较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性质(某些商业性农业区除外)。自耕农是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在中国古代自耕农一般采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经营土地,在社会比较安定的情况下生活比较稳定,也有着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大量自耕农的存在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条件。但是自耕农不是一个稳定的阶层,遇到适宜的条件他们可以上升为地主,遇有天灾人祸则可能走向破产。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它承载着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孙中山就曾许下“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1]的宏愿;毛泽东也曾发出“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2]的豪言。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它为国家和民族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看伟大的中国梦2014年05月28日14:53:37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李捷字号:【大中小】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来,国内国际反响强烈,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和话语制高点。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欧洲之行中,又进一步阐释“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形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想追求。我着重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谈三个问题:“中国梦”同中国近代历史的关系,“中国梦”同新中国历史的关系,以及怎样继续实现“中国梦”。一、“中国梦”从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中走来(一)“中国梦”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这证明了一个铁律:落后就会挨打,生存必须自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更不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无动于衷。在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入侵下随之而兴的,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唤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提出。拿破仑曾把中国比作沉睡中的狮子,认为:“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的确,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奋斗。(二)中国人的第一个寻梦历程:从改良到革命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惨痛的失败。然而,也正是从失败的切肤之痛中,龚自珍提出了“自改革”的思想。他说:“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2作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还委托魏源于1844年编成《海国图志》,详尽介绍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宗教、文化、语言、军事等情况。魏源在书中还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然而,这部书并没有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重视,却在1854年被日本翻刻后,“争相购读”,对推动日本明治维新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先辈们也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以实现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梦想,换来的却是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镇压。当时的维新思想家康有为,曾经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为依据,抨击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和传统意识形态,在近代中国最先提出“人的解放”口号;又曾以儒家的“三世说”3的根据,谓“升平世”为“小康”,“太平世”为“大同”,并由此演绎出一套大同社会的社会空想体系。他们还提出一整套变法维新主张,“择法俄日以定国是”4,即希望效法俄国、日本等与中国国情比较相近的国家的成功道路,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体制,建立国会,制定宪法。为此,康有为援引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政体作为根据,提出“开制度局而定宪法”5,“制度局之设,尤为变法之原也”6。制度局下设法律、税计、学校、农商、工务、矿政、铁路、邮政、造币、游历、社会、武备等12个分支机构。即使是这些十分温和的设想和举措,在腐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下也是不能容忍的,戊戌变法的结局只能是失败。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是深远的。正如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说:“戊戌变法运动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知识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7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它提供给人们的机遇往往不容错过。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也就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了前台。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经说过:“没有别的事件能比这更有效地证明: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办法来使中国现代化,是绝无希望的。1895年的战败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在1898年的彻底破产,第一次大大地促进了革命变革。”8此后,无论清王朝提出新政改革,还是预备立宪,都不能挽回其被革命推翻的厄运。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起点。孙中山说过:“文,爱国若命。”爱国主义,是贯穿辛亥革命的一条主线。孙中山在1894年11月《兴中会章程》中,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意识的觉醒。孙中山先生不但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且树立起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进行革命的里程碑。他在创设资产阶级共和国建国方案时,已经在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他在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时,注意到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同社会革命的关系,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弊端,提出“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9。又例如,他在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政体基础上,提出创设“五权分立”,即在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增加考选权和督察权,自诩为“破天荒的政体”,认为“这便是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皆得完全无缺的治理。”10还例如,他从中国“民智未开”的国情出发,提出民主共和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提出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建立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的设想。当然,这些民主共和国方案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以前,在中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民国初年,不仅国家陷入军阀纷争,而且出现政党林立的混乱局面。据后人研究统计,民国初年的政治性党派有312个,仅北京和上海就分别有82个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