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说“木叶”》教学设计北京十中牟海玲2012、4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二)能力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三)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到祖国的诗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2、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预习安排:(1)阅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A.袅袅.()橘.颂()灼灼.()皋.()恽.()寒砧.()B.征戍.()庾.()窸窣..()()迢.远()涔.阳()C.翩.()荃.()干燥.()万应锭.()桅.杆()2(2)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2、作家简介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擅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林庚对陈子昂、李白等具有浪漫风格的初唐诗人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巅峰——盛唐诗歌情有独钟。他的专著《诗人李白》和《盛唐气象》凭着诗人特有的艺术感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盛唐时代的诗歌风貌做了十分精彩的阐述。他认为,盛唐诗体现了一种“开朗的、解放的”“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骨干的“少年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乐观的奔放的旋律”。“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林庚对盛唐诗歌所做出的极为传神的概括,抓住了盛唐诗歌的精髓,是不同反响的创见。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3、疏通文中引用的诗句,交流预习成果(见学案)4、阅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1)文题为《说“木叶”》,作者是怎样围绕“木叶”展开说理的?(弄清作者的思路和他所采用的方法)明确: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例举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情况(现象)第3段:提出为什么用“木”(质疑)第4段:介绍“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5段:说明为什么“木”会有这一特征(解疑)第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所以,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下图所示:3④⑤①②③④⑤⑥⑥(2)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总结说理议论方法:作者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且运用大量实例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借“木叶”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说得通俗明白。六、布置作业:预习课文,完成学案第二课时一、导入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师生共同背诵),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学生讨论,教师不给出答案,激发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的兴趣)我们来看林庚是怎么说的。(板书题目)二、教学流程(一)迅速浏览一至三自然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钟爱“木叶”关键在“木”为什么用“木”艺术特征一艺术特征二小结⑦4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二)问题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结合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如“丛生”、“绿”“密”]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也就是说,“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问题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明确:就是“树叶”。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明确:不一样。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为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飞去。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明确:“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5问4:既然“木叶”就是“落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阅读课文,“木”和“树”有哪些具体的区别呢?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明确:“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树”—繁密叶子—(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是因其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问5:请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木”的艺术特征明确: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意境空阔、疏朗;第二“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问题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问1:引“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首诗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明确:意象颜色触觉意境或情感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清秋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绵密有生命气息黄叶微黄不干燥长在树上无飘零之意落木黄褐色干燥空阔疏朗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与“落木”相比,还带着些许缠绵。问2:可以想象一下:当枯叶落尽,层层叠叠微黄而干燥的落叶上,一枝枯干直指青空,这将引起我们怎样的感触和情怀呢?明确:萧瑟、凄凉、离人之泪、游子之情(强调暗示性存在于物与情的统一性)6问3:据此分析,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明确:“自古逢秋多寂寥”,更何况此时的杜甫,愁绪无边,国事、家愁、个人的身世飘零,怎一个落叶能够承担,因此说语言是为情感服务的,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就要选择怎样的语言。总结:既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特点,那么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准确的把握语言背后的情感,从而才能真正的读懂诗歌(三)延伸扩展古诗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同“木叶”一样都有暗示性的语言。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之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念之情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情绪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脱俗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圣洁坚贞思考1: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征(物象本身特征、暗含的意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李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结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望月怀远,思念亲人,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7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懂得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林老这篇文章蕴含丰富,就像一位满腹诗文的老人在向我们诉说着我们古代诗歌语言的魅力和意味,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领悟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加品味。三、布置作业古诗中还有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有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比如,梅、柳、草、杜鹃、雨、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请选取其中某一意象,结合具体诗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