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安全教育内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班级安全教育内容(一)校内安全1.在校内不互相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要拥挤,要注意礼让靠右慢行。严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向下直滑或追逐奔跑。2.严禁爬高或在阳台护栏上探取东西,大扫除时二层以上在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擦窗玻璃。在做卫生时,禁止打闹,以防滑倒跌伤。3.学习用电常识,不要用硬的物品接触电源,也不要用人体某个部位接触电源,以防触电。不要乱插、私接电源,特别是不要用湿手去插电源插头。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4.从小养成卫生习惯,饭便前后都要洗手,不到无证摊贩购买不洁零食和其他来路不明的食物。不要偷吃校园内果树上的果实,可能有喷洒的农药,以免中毒。5.体育课要做好准备活动,以防拉伤身体。身体有某些方面疾病的同学一定提前报告给班主任,防止在体育课或做其他剧烈运动时发生意外。6.住宿学生不得将贵重物品带入宿舍。不得在宿舍使用明火。不得私自接用电器电线,不能使用专用插座。7.同学们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不浏览不健康网站,不玩网络游戏。严禁进入游戏机室、网吧、录相厅、歌舞厅,以免接触到一些坏人。(二)校外安全1.一个人在家时要关好门窗;对陌生人来访不要随便开门;陌生人强行闯入,要跑到窗口,大声叫喊或打110电话。2.在集体旅游等活动中,自觉服从老师和带队人员的统一管理,不打闹、不随意离开班级或活动小组;如有身体不适等情况要及早报告老师或有关人员。3.不要离家出走,与大人赌气出门在外,让大人操心,也避免遇上坏人。放学回家不要在外面玩,应先回家,如果有什么事需外出应与家长商量,好让家人知道你的去向。4.注意交通安全(1)行人走路须走人行道,养成文明走路好习惯。(2)横过公路时,应走人行横道线或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3)遇有信号灯的路段,须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定。(4)在没有人行横道.人行天桥或地道的路段,横过公路应观察无来往车辆时,做到快速通过。(5)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公路。(6)严禁翻越行人护栏或其他交通隔离设施。(7)不要嬉戏.打闹,不要在车前车后乱跑。(8)乘车人应注意乘车安全,不要把头手伸出车外。(9)候车时应站在人行道上,不要在车行道上候车。(三)(一)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教室或者宿舍内,1..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2.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3.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4.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上去!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要注意利用它们。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室外,那么你应注意:1.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2.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3.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4.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5.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四)强调交通安全: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是安全教育重中之重的教育,教育学生上学、放学要注意来往车辆。1、行路安全2、人行横道信号的含义:绿灯亮时,准许通过;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通行。3、横穿马路时,要养成看交通信号的好习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及“一慢、二看、三通过”(五)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安全教育:1、雨天路滑要小心,同学之间不推搡。2、防磕碰。不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3、防摔。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4、防挤压。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压到手,也应当处处小心,要轻轻地开关门窗,留意是否会夹到他人的手。5、防火灾。不带打火机、火柴、烟花爆竹、小鞭炮等危险物品进校园,杜绝玩火、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6、防意外伤害。不准带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不能随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六)(1)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教师要多从正面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这样会使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2)教育孩子们不能在马路上玩耍。有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路上的汽车会对自己造成怎样的伤害,在路上玩耍嬉戏结果受伤害。(3)上学路上过路口不注意观察被摩托车刮飞,双休日个别学生在社会上做违法乱纪的事。(4)组织观看“惊天动地”(电影),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紧急处理、紧急疏散及自救逃生能力。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