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的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教育的概念:⑴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⑵广义上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⑶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的构成要素: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⑵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⑶受教育这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⑷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教育的属性:⑴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⑵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②教育具有历史性: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即教育具有相对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即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的起源:⑴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代表人物为利托尔诺和沛西▪能。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其代表人物为孟禄。其错误在于把全部教育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⑶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其代表人物为米丁斯基、凯洛夫。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⑴原始的教育活动具有无阶级性和公平性;⑵原始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⑶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古代社会的教育:⑴我国的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等施教机构,出现“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我国奴隶社会主要教育内容是六艺,封建社会主要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私学兴起于春秋,繁荣于战国。⑵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军人和武士。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⑶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一是教会学校,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二是骑士学校(家庭教育,教授“骑士七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⑴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⑵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⑶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⑷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⑸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全民化、民主化(教育公平和教育自由)、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现身)现代教育发展趋势:⑴幼小衔接: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⑵义务教育: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⑹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如留学。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社会科学,其中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⑴萌芽阶段的教育学的特点是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学科。⑵《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⑶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①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称问答法和苏格拉底法)主要有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②柏拉图,柏拉图的代表作为《理想国》,观点是寓学习与游戏。③亚里士多德,代表作为《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④昆体良,古罗马的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是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专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⑴克鲁普斯卡娅的代表作为《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⑵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著作。⑶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平行教育。⑷杨贤江编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⑴前苏联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⑵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⑷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⑸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功能:⑴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取决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⑵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积极功能)和负向功能(消极功能)。⑶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显性功能(计划之内的效果)和隐形功能(计划之外的效果)。教育与社会的关系:⑴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①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②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⑵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是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⑷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①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②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③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影响教育活动);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的本体,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规律:⑴个体发展的顺序性:①具体表现: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教学启示: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陵节而施”⑵个体发展的阶段性:①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②教学启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③年期(12-14岁)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时期,也是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⑶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①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②教学启示:适时而教,抓住高速发展时期和关键期③由劳伦兹提出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⑷个体发展的互补性:①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②教学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⑸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①具体表现:既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②教学启示:大器晚成,因材施教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⑴内发论(遗传决定论)①主要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②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顿⑵外铄论(环境决定论)①主要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②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⑴遗传(提供可能性):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③遗传素质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⑵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⑶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⑷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演示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五节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⑴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⑵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⑶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提倡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⑶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⑷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西方现代学制类型:双轨制(19世纪欧洲,英国)、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分支制(20世纪上半叶,苏联)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⑴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⑶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⑷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⑵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⑶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