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陈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写作的层次。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延安军民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3.能力目标:探索作品中的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延安大生产运动: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们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的经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甚至没有饭吃,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结果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后胜利。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2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已出版《羽书》、《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选》等。吴件箫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作者总是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作品主题设计和创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展示的一帧帧画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思考题:①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②文章围绕线索写了些什么?③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文章以菜园为线索由对比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回忆起菜园。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概貌。第三部分(第7—12),写种菜的乐趣。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通过《菜园小记》,吴伯箫动情回忆了他在延安种菜的难忘经历,忆起了他的田园生活之美。读罢全文,你发现他有哪些田园乐趣?田园景致之美作者把菜园、果园、花园联系起来一并描写,尽力铺陈,把园里果树开花、结果,各种花草竞红争绿的景象一一描绘,写出了菜园环境的幽美;写石窠的清冽、神奇、别致,令人向往。田间劳作之乐播种希望、看到新芽一乐;间苗中耕,劳作愉快,夏夜田园,风光优美;蔬菜成熟,光艳耀眼,赏心悦目;蔬菜收获,口腹之怡。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本文细致描写了田园风光,详细记叙了田园劳作的乐趣,那么,本文歌颂的是不是牧歌式的美丽的田园生活?(注意联系社会背景)1、找出关于时代和背景的文字,推断作品主题。本文通过写这一时期的小小菜园想表现什么主题?表现延安军民面对困难的局面不气馁,不灰心。团结一致,笑对困难,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昂扬的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崇高精神。看文章结尾处时间,推断本文创作意图既是大生产时期的事,为什么本文创作时间不是40年代,而是1961年呢,这一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了建国以后的最困难的局面,作为一个曾在延安战斗工作过的同志,吴伯萧自然想起了当年的大生产运动,自己的种菜经历。他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记下了当年劳动过程,歌颂了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目的是教育人们一定要保持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只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作者是要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发人们的建设热情,希望人们能继承和发扬当年延安军民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作品的方法。一切文学样式都是作家在特定时期的某种人生感悟、思想情绪的表达,这个特定时期也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理论依据。因此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作品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鉴赏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家创作意图。本文是“小记”’记的事小吗?为什么?给这种写法起个名称。课文记得是菜园几件小事,事小意义却很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中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就是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指选取材料开口要小,比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背影、一个眼神。是描写的焦点,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大”则指人物的全部的思想性格或者深刻的社会意义。可见,“以小见大”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选材的问题,是写作一般文章的基本方法。一次,青岛市的一个广场上,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侨胞蹲在地上,用水果刀剜一枚贰分硬币。那枚硬币与沥青紧紧的粘在一起,非常结实。女侨胞用水果刀先把硬币四周的沥青一点一点地掏出来,费了好大劲儿,才把硬币取出来。她把硬币放在手心上吹了又吹,掏出一小块洁白的丝巾,小心地包藏起来。许多人目睹了这一过程,却不知女侨胞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女侨胞向大家解释:“我看那上面有我们的国徽,整天被人们踩来踩去,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一枚硬币》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国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了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本节课我们通过阅读文章学会了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审视作品的阅读方法,也学到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更主要的是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作家身上强烈的责任感和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先辈身上受到教育和鼓舞。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永不退缩,坚持信念走向胜利。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不向命运低头,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说明了贝多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张海迪遭受种种病磨,仍然以乐观的精神对待生活,为社会做贡献。我们也应该热爱生活,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决不能因为一点儿波折,就对生活失去乐趣和信心。布置作业:以“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全班举行一次演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