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本章知识点1.网络课程的构成与技术要求2.网络课程的功能及特点3.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流程5.优秀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6.主题学习网站的功能与特点7.主题学习网站的实例介绍第一节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由于它突破了传统时空限制,为人们获取、利用知识,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因而备受教育领域的重视。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因此网络课程设计、开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教育的质量,乃至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网络课程的概念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明确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展开来说,网络课程是指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二、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与技术要求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的定义,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它是以知识点为基本教学单元,通过网络多媒体的综合表现手段进行传递的课程内容。内容应当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表达形式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课程的内容与组织应当符合课程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内容组织上,把课程内容分为章、节、教学素材。按照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制订的相关标准,把教学素材聚合成学习对象,再形成节,每一节中必须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每一章)、参考教学资源、课时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再由节形成章。提高课程内容的可重用性、可共享性、互操作性。(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教学资源、教学平台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教学资源为保证网络资源建设的质量,提高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颁布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术语规范》,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素材、题库、课件库、案例库等。网络课程中的课件,要求能够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自成体系是指针对某学科的网络课件要涵盖所有内容领域,不能有遗漏;独立使用是指网络课件的设计,要以知识点为单位,对每一知识点,设计适合教学需要的网络课件,它可独立应用于教学,解决某一个知识点的问题。2.教学平台教学平台是指支持网络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教学软件工具,是一个统一的教学、学习、内容整合、网上辅导及讨论、自我测验的系统平台。3.教学活动在教学平台上实施的网络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网络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活动包括:在线交流、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视频讲座、探索性活动等。因为网络课程的学习者都是社会中的人,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作业和答疑可以检测学习进展情况,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三、网络课程的功能(一)从学习资源的角度看,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据统计,2000年人类知识的99.4%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获得的,只有0.6%的知识是80年代以前积累的。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只占到知识总量的1%左右,知识增长速度的变化可以用“核裂变”来形容。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更换教材的内容也很难跟上知识的发展,而在网络课程中,教师能即时更新知识,从而保证了网络课程能即时反映最新发展。同时,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将自身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理念融入到网络课程中,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二)从学习者的角度看,网络课程可以成为其实现开放学习、终身学习的手段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迫切需求,网络课程由于其开放性、更新速度快,可以成为其实现终身学习的手段。(三)从教师的角度看,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传统课堂教学教师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收集相关素材。而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课程,教师既可以收集现成的素材,如果教师有能力开发网络课程的话,则又可以与传统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有效教学。(四)从教育信息化的角度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各个要素信息化的过程,通过网络课程,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提高,教学内容得以信息化传递。第二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应从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学生主体参与性、课程交互控制性与教育实践性四个基本纬度去考虑。(一)网络课程内容的价值性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既要遵循一般教学内容的规律性,又要体现由于网络环境带来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组织的变化。网络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就在于为知识传授与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实现提供良好载体,它的价值因教学内容与网络环境的结合而得到体现。1.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遵循基础与启发拓展相结合教学内容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认知的对象,信息时代所需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其作为社会普通一员基础上的。因此,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其基础性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2.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遵循渐进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学生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过程。系统知识的掌握,良好逻辑思维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对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之上。网络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多元的,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差异性,在认知的过程中都具有联想性。因此,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显得必不可少。3.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有机结合有学者(Butle和Mautz,1996)证实,富有意义的多媒体刺激环境和生活化的表现方法能使学习者对这种学习媒介和学习方式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认同,由此产生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以超文本、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多媒体教学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学生的迷失并能提供及时的教学支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教学媒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用视频、音频、图形、文本等多媒体元素来表现知识单元,可以减少学生的认知负担。(二)学生主体参与性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课程的超媒体与非线性,良好的导航设计可以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而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为学习者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网络课程的优势就在于能为这两种学习策略的实现提供可能。3.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内容的安排与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不是依据媒体的形式,而应当从学习者的角度展开,以学习者作为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表现。内容的媒体表现形式也应当以最大程度上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驱动力作为目的。(三)网络课程的交互控制性1.实时交互与非实时交互结合实时交互可以为学生提供即时解答。在交互过程中,教师与相关专家对某个问题进行即时解答,学生之间对某个问题即时进行讨论,能使学习者即时交流思想,引发共鸣,但容易破坏教学的连续性,偏离教学的主题,思考也不易深入;而非实时交互则能弥补这种缺陷,学习者会比较深入地思考,并提出核心的问题,教师与相关专家也会有充足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给出最适宜的答复。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所需交互类型不同,实时交互有利于诸如动作技能类学习内容的掌握,而对于认知类的教学内容则应以非实时交互为主。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网络课程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实时与非实时交互,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通过诸如聊天室、QQ等实时工具进行交流,也可通过诸如E-mail等非实时交互工具进行交流。2.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结合。在学习者交互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两种控制,即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而控制的对象则主要是学习资源与学习者。利用被动控制是为了实现主动交互与自我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包括了程序控制与权限控制。利用设计者预置的程序控制,可以限制学习者的某些行为,如有些课程评价测试中的测试时间设置、测试方式设置等,学习者不能随意更改。利用权限控制,可以设定学习者在网络课程中所具有的权限,以保证其以不同身份进入时所具有的权力。被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对自我的有效管制,达到教学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学习者在网络课堂中不迷失自我,有效利用资源,实现自己的主动控制。(四)网络课程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是从直接经验中总结与升华出来的,而我们所获取的大部分知识是间接经验。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辨证关系来看,间接经验来源于直接经验,并在直接经验中得到验证。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是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实现了意义的建构,也体现出实践对于教学的重要性。网络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应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实践性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开始,教学内容在相关情境中的展现作为过程,以间接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结束。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使知识融于生活中,用于生活中,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自主建构。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流程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己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灌输,而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教学既应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又要重视教师外部引导的重要作用。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既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不是知识的单纯灌输者。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既强调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网络课程的设计要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通过这种教学设计思想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流程如图8-1所示。图8-1网络课程设计、开发流程示意图(一)确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出学科内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尺度,对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正文、实施要求几个部分构成。(二)教学设计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做任何项目都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网络课程设计也是一样,只有经过详尽的需求分析,后面的开发才会有的放矢,形成的产品才具有实用性。网络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一般涉及以下工作:(1)前期调研通过网上搜索等方式,检索目前是否己经有相同或类似的课程,如果有,这些课程有哪些优缺点值得借鉴或引起警戒?是否容易得到制作课程所需要的素材?(2)学习者分析分析所要开发课程要针对的学习者具有什么样的学习风格?学习者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如何?他们是否具有学习课程的基础知识?他们最期望得到什么样知识或技能?(3)使用分析大部分学习者的网络硬件环境如何?软件环境是什么?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网络的软硬件环境,并加以说明,确保网络课程能够流畅的运行。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按照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模型,要明确界定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我们之所以选择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结果作为依据是因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吸收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在对学习结果进行划分时,不仅考虑了结果的可测量性,同时也阐明了每类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