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袅第(66)期蒂肃连云港统计局蚈芈二○一○年九月二日膆蚀连云港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研究莆文章副标题:芀来源:时间:10-12-0312:33:14阅读次数:44作者:谢陈祥【字体:大中小】蒇蒅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部署。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连云港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连云港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肀一、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理论研究蕿产业结构这一经济范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国际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它既包括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和各种产业在社会生产总量中的构成状态,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选择,还包括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等内容。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它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增多,部门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越来越复杂,这些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逐渐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并进行了大量研究。袇配第—克拉克定律: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首先揭示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蒄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的过程,部门的变化都同总量的变化相互联系,而且只有把部门的变化结合到总量的框架中时,才可能对他们加以适当的权衡比较。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导致了生产结构的高变换率,没有总量的足够变化就会严重限制结构变化的可能性。他搜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得出了与劳动力变化大体相一致的净产值(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相对比重的变化规律:随着经济发展,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螁钱纳里多国模型: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根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建立了投入产出多国模型,模拟了结构转变同收入水平的关系。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表明,结构转变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联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下降,而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大部分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为第三产业吸收。薀图表1: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多国模型标准羅人均GDP(美元)袃100薁200莇300莈400节600芁1000葿2000蒆3000羆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肂46.4薀36.0薄30.4莅26.7螂21.8莇18.6羇16.3袅9.8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荿13.5肅19.6芄23.1芃25.5蒀29.0蒈31.4蚃33.2羃38.9芈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薆40.1肃44.4蒀46.5艿47.8蚄49.2薂50.0膀50.5莀51.3肇第一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芅68.1羀58.7膈49.9膅43.6蚅34.828.623.78.3第二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9.616.620.523.427.630.733.240.1第三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22.324.729.633.037.640.743.151.6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对产业部门的重要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他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挺进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后来他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中又增加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二、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发展轨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从最初的“一二三”比重分布,经过“二三一”或“二一三”中间过渡,最终必然达到“三二一”。1、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经济总量快速增大。1995年全市生产总值139.29亿元,2008年按照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已达825.83亿元,是1995年的5.93倍,年均增长11.9%。图表2:连云港GDP发展情况表单位:亿元年份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业1995139.2954.1443.0935.6742.061996169.5263.1851.1742.1355.171997195.8668.3562.3850.2165.131998216.5171.9173.8758.7570.731999232.2474.4481.1163.4976.692000249.0769.8294.2873.9584.972001269.2973.86101.6678.2393.772002296.8477.58113.4186.04105.852003332.7581.00129.8196.55121.942004391.5289.27163.00120.08139.252005495.64101.31209.77166.77184.562006594.96112.71265.82212.26216.432007700.54126.64318.71258.57255.192008825.83142.30378.49303.70305.04工业化进程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升,工业化进程逐步提高。1995年全市工业化率为25.6%,到2008年达到36.8%,上升了11.2个百分点。按照霍夫曼比例进行划分,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霍夫曼系数分别为:第一阶段系数值为5(±1),第二阶段系数值为2.5(±1),第三阶段系数值为1(±0.5);第四阶段系数值为小于1。1995年全市霍夫曼系数为1.20,到2008年降为0.71,已经进入工业化第四阶段,工业结构“重型化”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199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8.9:30.9:30.2,属于“一二三”结构,到1996年演变成“一三二”结构,1998年“二一三”结构,1999年“二三一”结构。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2:45.8:37.0,与1995年相比,全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6.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逐步高度化、合理化的良好发展势头。就业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演变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就业人员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转移的步伐没有达到钱纳里多国模型转移的速度。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1995年的133.21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92.81万人,第二、三产业则分别从45.32万人、44.39万人增加到82.58万人和100.71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1995年的59.8:20.3:19.9演变为2008年的33.6:29.9:36.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9.6和16.6个百分点。其中,199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演变为“一三二”;到2007年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演变为“三一二”。2、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轨迹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经济总量。从1995年以来全市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变化。1995年-1998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3.4%,处于一个较快发展时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巨大,从“一二三”经过“一三二”到“二一三”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上升,在工业化完成之后趋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一直趋于上升,但在工业化初期变化较慢。二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明显,对经济总量的增长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并依赖于结构的转换。从2000年到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较慢,第二产业比重提高较小,2001年甚至降低,三年经济增长放缓,仅为8.1%。2004年以后,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明显加快,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偏离度波动中下降。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和增加值比重之差,表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如果一个产业存在着正的结构偏离度,即就业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说明其相对于其他产业劳动生产率是比较低下的,表明该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如果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则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表明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图表6:连云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表年份产业偏离度总偏离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520.9-10.6-10.341.8199622.5-9.2-13.345.0199721.1-9.5-11.642.2199824.2-13.4-10.848.5199926.1-14.6-11.452.1200029.9-17.6-12.459.9200129.4-17.8-11.658.8200227.2-17.3-10.054.5200326.3-16.5-9.852.6200425.3-18.2-7.150.6200523.3-16.2-7.246.7200620.5-15.0-5.440.9200716.1-16.0-0.132.3200816.4-15.9-0.532.8从图表6中可以看出,全市第一产业偏离度从1995年的20.9下降到2008年的16.4,其中1998—2000年出现反弹,但此期间全市就业人数下降,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没有增加,主要是劳动力输出较大。第一产业长期处于正偏离状态,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1995年的45.32万人上升到2008年的82.58万人,偏离度从-10.6变成-15.9,说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上升。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95年的44.39万人上升到2008年的100.71万人,偏离度从-10.3变成-0.5,说明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逐步降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这种发展趋势符合钱纳里多国模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总偏离度从1995年的41.8下降到2008年的32.8%,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间波动较大,2000年最高达到了59.9。特别是近年来,全市的重工业发展速度与规模明显超过轻工业,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连云港超越了轻工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超前性,这种产业结构的超前性使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变,出现了较强的非均衡性,非均衡性的存在又对就业问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特征表明,在三次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劳动力之间流动还存在很大的障碍,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之间还没有形成优化配置,全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仍然需要不断地调整。三、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近年来,连云港在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努力,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与发达地区比较来看,当前连云港还存在较大差距,仍然面临着扩大经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