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内涵及构成要素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演化逻辑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第1节: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一、研究企业文化的必要性理论上:人际关系或行为科学学派实践:日本企业成功的启示不同的国家地域环境、制度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环境不同,不存在通用的管理理论。对内凝聚企业内部所有成员;对外塑造企业形象。二、企业文化的内涵1、文化与个性文化是针对人类群体而言的,而个性则是针对个体而言的;文化可以定义为影响一个群体对环境作出反映的、具有共同特征的、相互作用的集合体;文化决定一个群体的同一性,个性决定个体的特殊性,而且两者相互作用;群体的文化特征有时可以通过对个性的测试来评定。2、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本身也能产生文化。企业作为一种社会机器,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同时它们也会提供一种副产品,它们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如惯例、传说、礼仪等尽管企业表示存在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但我们这里研究的是企业内部形成的社会文化质量。企业文化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⑴企业文化是一种共同的或者规范化的粘合剂,它将一个企业粘合在一起。它表达了一个企业共同分享和遵守的价值观、社会理想和信念,它通过一些象征性的事物昭示出来,如:神话、宗教仪式、故事、传说以及特殊的语言(泰伦斯.E.迪尔和阿兰.A.肯尼迪,1982)。续页⑵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信念,价值观和信念与公司中的人、企业结构相互作用,并控制系统产生的行为规范(布热.阿透,1983)。⑶企业文化是特定企业在适当处理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所发明、发现或发展起来的基本假说的规范。这些规范运行良好相当有效,因此,被用作新成员观察、思考和感受有关新问题的正确方式(希恩,1984)。3、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以软性管理为主*企业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塑造企业形象。4、几点说明:*在不同社会、区域、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相同的企业也会存在不同的文化。*在同一社会、同一行业中,不同的企业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目标、价值、管理风格、准则)来指导行动。二、企业文化:层次及分类1、企业文化的层次性从企业文化的内容来看,企业文化包含四层次:*表象层次(解释性文化):礼仪和仪式、故事、语言、表征(产品的包装设计、品牌的外观形象)。*规范层次:共同遵守的规章和报酬标准。*价值层次:核心价值观、信念与理想、管理风格企业氛围等。*共同的假定:关于人性的普遍假设。说明:价值层次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内在实质,但它要通过表象层次文化来体现。续页图5—1企业的文化层次高可观察的程度低容易可理解的程度困难共同的假定价值观规范性表象2、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家精神文化(适应型文化)支持个人的首创精神、鼓励个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实施灵活性、迎合顾客需要的策略。使命型文化关注与对企业目标的清醒认识和目标的完成,如销售额增长、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小团体式文化强调企业成员的参与、共享,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从而产生对企业的更强的认同。官僚制文化这种企业有一种支持商业运作的程序化方法的文化。支持合作、传统和政策标征,英雄人物和仪式可作为成就目标的一种方式。三、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1、迪尔和肯尼迪的五要素环境条件、价值信仰、英雄人物、习俗礼仪、文化网络2、彼得斯和沃特曼: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工作程序、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共同价值。这7个要素被称为麦肯锡7-S结构图。图5-2麦肯锡7-S结构图结构战略体制技能作风人员共同价值观3、现代观点组织文化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物质文化工作场所办公设备建筑设计造型布局社区环境生活环境制度文化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管理文化管理机制管理水平生活文化教育培训娱乐活动观念文化组织目标组织宗旨组织精神价值标准组织道德团体意识组织形象组织制度组织行为组织素质组织道德组织价值观组织理念组织精神结构层次表现形态构成要素4、小结:最能体现组织特征的要素*组织精神:指经过精心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组织成员认同的思维警戒、价值趋向和主导意识。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中说:一个组织很像一个有机体,它的机能和构造更像它的身体,而坚持一套固定信念,追求崇高的目标而非短期利润,是它的灵魂。*组织的价值观:评判事物和指导行为的基本信念、总体观念和选择方针。具有协调性、评判性和驱动性。*组织形象:服务(产品)形象、环境形象、成员形象、领导者形象、社会形象。第2节:企业文化的功能描述一、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1、交易的必要性社会分工:个人必须以来于他人才能更好地生活分工与劳动生产率2、交易的好处:一个模型的说明交易提高了牧牛人和农民的效用牛肉(磅)土豆(磅)204A农民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牛肉(磅)40土豆(磅)5B牧牛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计算牧牛人和农民各自的机会成本农民生产1磅牛肉的机会成本=2磅土豆农民生产1磅土豆的机会成本=1/2磅牛肉牧牛人生产1磅牛肉的机会成本=1/8磅土豆牧牛人生产1磅土豆的机会成本=8磅牛肉假设农民1磅土豆可以交换牧牛人4磅牛肉,计算贸易增加的好处农民一磅土豆增加了3.5磅牛肉,牧牛人1磅牛肉增加了1/8磅土豆。我们设想一种无国家社会的两个大家庭的情形。X和Y,每家都拥有同样的武力潜能和侵犯倾向,都拥有相当于10头牛的净财产。每家都有两种行为选择:侵犯对方行为A,不侵犯对方行为N。两个策略的收益与另一家的策略选择有关,因而就有四个可能的结果。下面就是一个假设的收益矩阵:图5-3两个家庭的博弈模型┏━━━━━━━━━━━━━┯━━━━━━━━━━━━━━┓┃│家庭X的选择┃┃├──────┬───────┨┃│A(侵犯)│N(不侵犯)┃┠──────┬──────┼──────┼───────┨┃│A(侵犯)│(4,4)│(18,2)┃┃家庭Y的选择├──────┼──────┼───────┨┃│N(不侵犯)│(2,18)│(10,10)┃┗━━━━━━┷━━━━━━┷━━━━━━┷━━━━━━━┛二、倡导合作氛围1、合作:提高效率2、实现合作的方式通过竞争(武力市场)达成合作可以设想,在一个无国家社会里,被侵犯群体的出现增加了报复侵略者的倾向。报复和赔偿对潜在的侵略者起到了威慑作用。通过强制达成合作惧怕报复威胁的心理成本与谈判的交易费用以及其他方面的代价,都会大大降低侵略行为的预期收益(因遭受威胁导致的心理成本、达成赔偿的谈判成本、赔偿的支出)。于是这个社会可能在力量对比中形成一种补偿制度:为了避免报复,给予被损者一定的补偿以逃避惩罚,但赔偿过程可能面临高昂的谈判费用,于是可能会形成一种中立的仲裁制度。通过驯化达成合作比如宗教信仰,在许多部落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普遍的信仰:对本部落成员的侵犯会带来一连串的天灾、瘟疫和其他灾难——中国至今还有“不义之财会遭灾”的说法。此外,社会关系如亲戚、朋友、邻里等所形成的习俗,使侵犯与忠诚之间产生冲突。事实上,信仰、忠诚等因素可以带给人效用。用意识形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3、制度的产生要解决前面的社会困境,可以通过两个办法。一是让两个家庭反复博弈而不是一次性博弈;二是通过一个第三者传达信息。从长期来看,在一个多次往复的囚犯困境博弈中,当事人会发现,相互对抗的机会成本会远远大于合作的预期收益;单方的侵犯会招致对方的报复(学习机制)。只要博弈不是有限次,那么理性的和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庭终会选择非暴力,这样,最优的结果(10,10)便会实现。可见,合作产生的一个充分条件是博弈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依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性的。⑴控制社会的制度安排如果不存在对于人力资源、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自由使用进行约束的控制办法,那么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生存。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要谋求生存、维持生计是艰难的。只是由于人类是长于合作的群居动物,才使得他们自己得以永久生存。但是人毕竟不像蚂蚁那样具有天生的群居本能,正相反,人似乎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性格,这是他天然的禀赋。虽然他的体格相对来说比较脆弱,因此迫使他寻求合作,但是他的不受羁勒的内心力量则会使他破坏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经过许多世纪的反复学习,人类学会了三种办法来控制社会,以防止这个社会随时可能面临崩溃的危险。第一种办法:利用传统观念来组织社会。传统观念保证了一个社会的稳定。不断地重复养成了习惯、形成了惯例;不断地交流与学习,形成了习俗、文化与传统;与环境的不断博弈,形成了认知体系,从而构建了意识形态。因此,传统观念一方面为合作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另一方面也同时对合作中的个人提供了一套约束。第二种办法:利用强制来控制社会。通过武力或武力威胁、权力或权威的强制来迫使社会所需要进行的各种事务(包括分工与协作等)得以完成,它通过处罚的办法使违令者付出高昂代价,由此来保证社会的持续存在。第三种办法:很久以来,人类就根据这两个解决办法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来应付生存问题。大约在600年前,人类才发明了第三种办法,这就是市场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促使每个人努力工作的是求利这一吸引力,而不是“传统”的拉力或“强制”的约束力。虽然每个人仍俱贪得的本能,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这个社会井然有序(亚当·斯密:不要担心私欲,竞争会导致利己心转化为社会公德)。⑵制度设计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类是否(或应该是)完全由自利的动机所驱动,而在于社会能否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追求他所理解的自身利益。个人所获得的报酬不取决于其目的之好与坏,而仅仅取决于其行为结果,对其他人的价值或贡献;而且,任何人的贡献都要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受到他人的检验和纠正。在这种强制的行为限制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①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只有假定所有的人都是经济人,并分析经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关系,才能规定出适宜的法律限制,从而把追求私利最大化的行为纳入互利的界限之内。以这种经济人观念为原则推论出的社会制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使坏人所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最小化的制度。这种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出道德高尚的“好人”来操纵政府和治理社会,也不依赖于个人的偏好或好恶。这种制度将通过芸芸众生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来发挥其效率作用,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能给所有的人以“法治下的自由”的社会秩序,而不是只给“善良、聪明人”以自由。②制度设计的准则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按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行动,一般不会主动无私地为整个社会(或集团)的需要考虑,这表明不能单纯地通过对意识与精神的要求来约束人们,而必须运用最有效的规则(机制)来制约和激励人们。然而采用何种规则,就需要进行机制设计。对于同一个预期目标,不同的经济机制设计,所达到的目标实现程度(机制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及格制度进行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都必须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其一,组织成员参与集团行动所得净收益必须不低于单独进行私人行动也能得到的净收益(参与约束);其二,组织成员向集体行动提供的最佳努力程度也恰好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努力程度(激励相容约束)。⑶制度实施设计制度时只能着眼于人人皆可能成为“无赖”的事实。但这不意味着人真的都是无赖。如果大多数人都成为蔑视伦理道德的勇士,那就连法律也成为一纸空文。道格拉斯·诺思有一句名言,“任何一套规则都好于无规则”。如果一套规则形同虚设,那么,我们还能否说这套规则好于无规则吗?要保持一种以个人利益为特征的社会秩序,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是否接受一套共同的道德戒律。也就是说,个人必须尊重受法律支配的财产权利个人利益,履行契约的义务。这种遵守法律制度的行为本身并不能现成地产生于“纯粹经济人模式”,而只能产生于经济人的伦理偏好赖以形成的背景。只有承认每个人都拥有社会情感、道德上的人格平等,正规制度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这也是自由的法治社会的前提。外在的法律制度之所以行得通和有效率,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绝对权威,还因为人的社会情感给这种制度的实施提供一种社会心理学的基础。这种社会情感的本质要素包括相互尊重、诚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