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登革热应急预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祥云幼儿园登革热应急预案为保护全校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稳定,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将常见登革热预防与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形成工作常规,特制定此预防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一、登革热病应急工作领导工作小组组长:陈静副组长:张智灵、陈焕珍组员:谢慧勇、陈晓榕、杨晓君、朱詠仪、李玉梅、邓秋婵二、登革热应急工作机构及职责(一)联络组:负责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沟通联络;监督全园教师防登革热情况。(二)预防组:落实督查全国传染病工作的报告、登记、统计、分析和登革热管理工作;指导全园教职工做好班级、园内环境、教室内的灭蚊工作,指导教职工了解登革热知识。(三)宣传组:教职工对幼儿、家长进行防治登革热病知识的普及宣传。(四)后勤组;落实督查全园防治登革热病工作的物质储备;负责防治疫情工作保障、交通、通讯等。三、工作要求:1、学校建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各班主任及时准确地掌握并向保健员上报情况,绝不允许缓报、瞒报和漏报。否则,要严肃追究各班主任的责任。2、保健员每日向园长报告情况。3、各班主任,生活老师要积极、密切配合幼儿园预防登革热病领导工作小组工作,不得任何借口阻扰或延误登革热防控工作。四、工作处理问题流程表:发现问题—→班主任—→保健员··记录存档—→园长五、应急处理办法一旦学校发现登革热传染性疾病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1、我园幼儿或教职工一旦出现登革热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幼儿园请假,不得带病回园、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园上课、上班;2、幼儿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登革热疑似患者,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疑似登革热病患到幼儿园隔离室休息,并由班主任立即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园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如果是本园教职工出现登革热,也要求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园的由学校派专人护送去医院。3、在园内发现登革热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4、学校对登革热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毒蚊大消杀,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5、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6、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7、上报新市教育指导中心、区教育局和三元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决定是否实行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8、幼儿园领导发现登革热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维护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广州市白云区祥云幼儿园2014年9月15日登革热临床表现潜伏期2~15d,平均6日左右,潜伏期长短与侵入病毒的量有关。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登革热常见的症状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2~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颜面及眼结膜出血,颈和上胸部皮肤潮红。脉搏早期加快,可出现相对缓脉,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2、皮疹于病程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延及颈部及四肢。可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稍有痒感,皮疹持续3--4日,一般与发热同时消退,但也有热退皮疹明显者,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3、出血于发病后5-8日,25~50%病例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阴道出血等。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及触痛。5、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在热退前后的1-2日突然病情加重,出现:1、休克在病程2-5日,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躁不安、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10小时内死亡。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皮肤大片瘀斑、鼻出血、呕血、便血、咯血、血尿,甚至颅内出血。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多发群体此病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疾病危害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此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病死率0.016%~0.13%,但有报告,严重且致命的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或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shocksyndrome;DSS),其病死率可达12%至44%,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传染病。[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