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工作研究考点1: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1、改善实务过程社会工作研究可以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发现其原因动机,把握其可控原因,从而针对问题和需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或是分析因果,然后对症下药,提出解题思路。2、完善策略模式依托社会工作研究对事物进行反思,可以发现其策略模式在本土应用时的不妥之处,从而对局部修正以适应当时当地。3、发展专业理论社会工作研究可以检验社会工作的理论,同时可以对实践中的诸多细节进行提炼整合,凝练出某种理论。以社会工作研究为基础,专业理论不断完善、丰富和进步。4、协助社会工作者增能通过社会工作研究,尤其是与实务紧密结合的研究,作为研究者的社会工作者能进一步领悟专业伦理,演练实务技术,在体现和演练实践智慧的过程中,其知识、能力和素养及综合素质得以提升。5、优化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研究的进化和深化、研究成果的公开和应用,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理解、认同和支持,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和专业形象,社会工作者也因此建立起其发展所必需的外在环境。考点2: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19世纪30—40年代,代表人物为孔德和杜尔凯姆,其中杜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和《自杀论》是公认的经典著作。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他们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可以重复的规律。(2)人类行为、社会变化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是可以被感知、概括和客观计量的。(3)社会研究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或规律是什么,而不是说明社会现象应该或者必须是什么。(4)自然科学方法适合于社会研究,社会现象可以作为事物来看待和研究。(5)强调价值中立,研究中不作价值判断,以保持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6)强调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和改造。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反对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文科学的方法,提出从个人的主观动机或体验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也试图以个人行动的主观根源说明人的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从而形成了反实证主义思潮。其具有以下特征:(1)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社会科学说明社会中个别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2)反对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个人的行为动机与规范,反对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3)认为社会研究方法应该着重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找出其成分,说明整体与成分的关系,反对把社会研究归结为只对各种社会现象作整体说明。(4)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反对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规律方法。(5)认为考查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主要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是主观和相对的。(6)注重社会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和人的意识过程,重视研究互动以及现实社会环境中意义的产生过程。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论两个层面的含义。在哲学层次上强调经验事实先于理论存在,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了静态分析,认为知识的发展也是辩证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过程的经验性与实践性,认为应该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强调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在详尽分析资料后,将各种有相关关系的资料予以综合,揭示其隐含的本质。4、建构主义方法论(1)否认存在是客观的事实,认为人们观察到的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会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2)建构不是任意建构,而要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并要受到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不同因素的影响。(3)社会问题要经历一个建构过程,某种现象从浮现到被视为问题是复杂的建构过程,它取决于人们对何谓正常的界定,而且不同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建构。(4)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研究结果是通过互为主体的互动而达到一种生成性理解,是不同主体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知识是在“这里”即人们头脑之中而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在具体场境中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是相对的和有历史性的。5、方法论比较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原因,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忽视“人”的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主观因素或内因,强调对人的行为应从其主观的因素去理解,否认客观认识的可能性。建构主义不认为存在是唯一的、不变的客观事实,事实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价值互动而达到的生成性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既有其辩证性,又有其历史性,因而比较有综合性。考点3:社会工作研究范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工作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1、基本概念定量研究是在严格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测量手段收集资料,并对此统计分析。定性研究是收集和分析非数字化资料,描述回答者所经历的现实,探索社会关系。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特点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在定量者被视为客体或对象时,其研究设计旨在排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可能影响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要尽量把被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并在研究过程中对自己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积极进行反思和调适研究和理论的关系定量研究基于某些理论,从研究假设出发,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即验证该理论在本场境的适用性定性研究的理论假设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其过程发现需要进行抽象的提炼和归纳,才有可能达到理论层面研究策略主要采用假设演绎法研究设计灵活多变资料特性主要是收集和分析量化的资料、可操作的变量和统计数据主要获取描述性的信息结果范围注重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及其普遍指导意义注重研究对象有助于发现研究问题的个体性和特殊性,以此发现问题或提出发现新问题的新视角3、适用范围定量研究适用于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收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层面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等场合。定性研究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境,适用于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有时两者都可以用,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访等了解社区民众的需要。考点4: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准备工作1、确定研究问题,遵循必要性、创造性、可行性3个原则2、建立研究假设3、进行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研究类型、进行研究操作化、制订研究方案等工作1、确定研究对象。通常研究对象以非概率抽样获取,样本有一个到几十个个案不等2、确定分析单位。可以是个人、小组、社区或者某个项目、重要事件等3、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通常采用观察法和访问法。观察法有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两种;访问法则是无结构式访问,重点访问、深度访问和焦点小组是其常用方法资料收集在调查员收集资料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亲任或者安排专门人士进行同步督导,以便及时回答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重视第一天问卷的回收、审核与指导首先,研究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联络方式进入现场,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然后,通过语言、行动参与等方式与被观察对象进行互动,观察情景、活动、人际关系等细节,发现研究对象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做好记录,遵循耐心、细微、随机应变等原则资料整理与分析1、整理:第一,进行资料编码;第二,将问卷输入电脑,并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2、分析:统计分析是定量研究中分析变量的主要手段,统计分析可以分为多个层次:第一,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第二,发1、资料整理。对于初次观察或访问,资料分析需要对研究目的进行再确认;对于获得较丰富的资料,研究者要对上述主题或个案收集资料分别进行特质分析,通过分类、归纳将资料系统化,为深入分析作准备2、资料分析。通过引用已有概念、研究者的自我感知、从固有类型中转型、研究者建构等方法做归纳性分析,并努力证明有关特质、概念和架构,发现被研究者的主观理念,定义新概念现双变量间相关联状况;第三,探索多变量之间的关系;第四,如果调查研究采用的是随机抽样,还可以估计这些指标的总体参数值和形成新假设,并力图形成整体性建构3、针对初次观察或访问的不足之处,研究者要不断累积、丰富资料。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初步解释,从而使得研究发现随研究进行而不断得到旁证、丰富、深化和完善考点5:报告撰写及应用1、报告撰写的基本原则(1)标题与内容呼应。(2)注意资料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资料的使用要体现逻辑先后,各类资料的结构要合理、完善。(3)观点与资料密切配合,使论证有理有据。(4)注意定量资料与定性资料的结合,使论证资料有面有点,相互佐证、补充和深化。(5)朴实流畅,体现学术研究或者实务研究的朴素文风。2、研究报告的结构(1)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标题。可采用单标题或者双标题形式,用词简单明确。②引论。引论简洁介绍,使读者了解整个研究的对象、方法、问题或目标和意义。③研究问题、目标和意义。④文献回顾。⑤研究方法。方法就是说明本研究使用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定量研究需要说明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样本选择方法及样本特征、问卷或量表中具体测量指标的来源及其可信度、资料的审核整理和变量形成及统计分析的主要技术、研究局限等。定性研究则需要说明对象来源、选择方法及研究对象特征、粗略的访问或观察指引及其动态修订办法、资料的动态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可信度、研究局限等。⑥研究发现。本部分必须与研究结构、文献回顾的结构呼应,并注意资料的时间和逻辑。⑦讨论和建议。⑧附录。包括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如问卷、访问大纲等)。⑨参考文献。(2)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需求评估报告、项目计划书和总结评估报告是特殊的社会工作研究报告。②需求评估报告与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相似。③项目方案书。项目方案书是社会工作实务的必要载体,包括主题、项目背景、问题描述、基于文献或实证研究的原因分析、工作目标、理论基础、实务内容、经费结构、时间进度、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④项目总结评估报告。该报告是基于项目计划书推进的实务工作的总结,其结构在项目计划书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深化,基本结构与项目方案书大致相同,研究者必须详细报告实际执行的工作任务。项目总结报告是整个实务工作和实务研究的最终产品,是研究者和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提升专业实力的最终载体。3、成果应用成果应用是社会工作研究和其他研究的最大不同,研究者要采用口头发表、内部书面发表、公开出版等形式,与课题委任者、同行和社会人士分享研究成果,以使研究成果发挥最大社会效应,最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积极发展。考点6:问卷调查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非干扰性研究。问卷调查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1、基本含义问卷调查是依托问卷,针对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收集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的调查方法。根据填答方式,分为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问卷包括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组成部分。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核心。根据答案特征,问卷可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2、问卷设计(1)基本原则:可信度与效力。②考虑研究目的和研究类型。③以回答者视角为主,关注其教育程度及语言习惯。④考虑问卷调查的障碍因素。⑤整合各类因素,保证可行性。(2)完成步骤:进行探索性工作,通过文献回顾、实地考察、访问专家等认识本研究所设计的问题。②设计问卷初稿。运用卡片法和框图法,将问题列出再排序,形成问卷结构。③试用和修改。将问卷初稿交给专家进行主观评价,或进行小样本试调查进行客观评价,并根据专家意见、回收情况、填答表现进行修订。④定稿和印制。(3)设计技术要领:开放式问题注意空间大小,封闭式问题注意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②问题语言避免“双重含义”与含混不清,提问不要带有倾向性,对敏感问题注意提问方式。③题数适当,一般在20—30分钟内完成为宜。④问题应按序排列,个人背景居首,客观题在前,主观题在后,前易后难。(4)资料收集:在访问之前,需经过对象选取、访问员选培、物质准备和质量控制。(5)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