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能复习笔记(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点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1、人类需要的层次(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一是生存的需要;二是关系的需要;三是成长的需要。ERG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ERG理论认为,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一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3)莫瑞的需要理论。莫瑞认为需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需要。二是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两小类:一类是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另一类则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2、人类需要的类型(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划分)。(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对象划分)。(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本考点需要考生掌握一个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即需要是一切行为发生的内在根源。服务对象出现行为问题在本质上是其合理的需要未能够得到及时、适当的满足。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区分马斯洛、阿尔德弗尔和莫瑞对需要的不同划分类型,同时能够区分需要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需要的层次递进关系。考点2: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1、人类行为的类型(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划分)。(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按照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划分)。(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划分)。2、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3、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本考点需要考生能够根据模拟情境的描述来判断人类行为的类型及特点,同时掌握分析人类行为和需要的“三维视角”。考点3: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1)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3)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传媒。本考点需要考生掌握社会环境的不同要素及其特点,了解不同要素在人生发展各个阶段的影响,同时特别要能区分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考点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本考点需要考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互相作用的,但力度并不是平衡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多些。考点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1、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人类行为受到遗传因素和生物系统的影响,其中遗传异常分为4种:(1)单一基因遗传。(2)多重因素遗传。(3)染色体错乱。(4)环境引起的遗传异常。2、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根源在于身体的紧张状态,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2)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要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包含对立的两极。个体只有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个体自我发展就会出现困难乃至停滞。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8个阶段)发展阶段主要冲突与任务形成的美德婴儿期(0-1岁)冲突: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重要的联系:照护者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希望幼儿期(1-3岁)冲突: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重要的联系:父母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意志力儿童早期(3-6岁)冲突:主动还是内疚重要的联系:家庭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目的儿童中期(6-12岁)冲突:勤奋还是自卑重要的联系:学校和同伴任务: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能力青少年期(12-20岁)冲突: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重要的联系:朋辈群体,角色模式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忠贞成年早期(20-40岁)冲突:亲密还是孤独重要的联系:家族、同事、社会规范任务:对他人做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爱成年中期(40-65岁)冲突:繁殖还是停滞关怀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成年晚(老年)期(65岁-)冲突:自我整合还是绝望重要的联系:所有人类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惧智慧(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又称发生认识论。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主要依靠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②前运算期(2-7岁):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表征事物。③具体运算期(7-12岁):可作出推论。④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皮亚杰认为,在每个发展阶段,个体主要是运用图式、同化、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即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处在这一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5)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②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一是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二是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三是注意到了3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1)符号互动论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③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④个体的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定义的影响。(2)常人方法学常人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日常生活中,人的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的,而是具有权益性。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和社会行动具有“索引性”,即共事者运用共同完成且不用申明的知识。③在日常实践过程中,行动、说明(即行动可被观察、被报道)和场境构成了复杂的整体。考点6: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1、婴幼儿阶段(1)婴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和大脑发育迅速;动作发展最为迅速,在此期间婴幼儿会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物体。②心理发展:记忆以无意识为主,机械记忆比较发达;后期开始出现有意识记忆的萌芽;2周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孩子从直观行动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阶段。③社会性发展:婴幼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有三个阶段:出生至6个月是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7个月至2周岁是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2-3周岁是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发生有三个不同阶段:游戏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意识出现阶段。(2)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婴幼儿的遗传机制和心理发育不健全。②照顾者没有给予婴幼儿充分的照料。③上述因素造成婴幼儿出现偏差行为。2、学龄前阶段(1)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脑重量已经接近于成年人的水平,为儿童智能的迅速增长和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石;儿童的大肌肉发育逐渐成熟,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以达到某种目的。②心理发展:学龄前期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其思维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语言的发展。随着儿童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脑发育的逐渐完善,儿童的认知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③社会性发展: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互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能从人的外表来认识性别,开始了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开始了道德的发展,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社会交往的范围从以家庭为主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2)学龄前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学龄前期,儿童在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口吃、攻击以及沉迷于电视等问题。3、学龄期阶段(1)学龄期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儿童的身高、体重、骨骼、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儿童自身生理的发展、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学校教育促进了儿童各方面技能的发展。②心理发展:语言发展方面,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均得到发展;认知发展方面,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范围逐渐扩大,分配能力逐渐提高,转移能力逐渐增强。③社会性发展:发展了更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意识,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儿童的社交对象依然是父母、同伴和老师,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有了新的发展。(2)学龄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心理障碍:指学龄儿童面对新环境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②交往障碍:指学龄儿童在与父母、同伴及老师相处时出现了适应困难。③学习困难:指智力正常的学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能力落后而使成绩低下。4、青少年阶段(1)青少年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各种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皮下脂肪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水平。另外,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具备了生育的能力。②心理发展: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是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出现两极发展特征。③社会性发展:青少年社会化的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期的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特征。(2)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青少年要度过“危险期”,经不住环境影响会出现行为偏差,如早恋、犯罪等问题。②学业上的失败会导致多重的负面影响。5、青年阶段(1)青年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并呈现出稳定的状态。②心理发展:青年人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均达到成熟水平。③社会性发展:人生观的稳定和成熟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的发展与成熟上;社会情感发生了明显的发展,友谊与爱情得到发展;心理适应方面,青年人会作出自我调整,从而保持自身与环境间的和谐关系。(2)青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角色转换与冲突:由于青年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变化,使个体经常面临着角色的冲突。②在工作中遭遇到的歧视问题。③婚姻家庭的调适问题等。6、中年阶段(1)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生理发展:个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不断发生变化,女性和男性先后出现更年期,产生一系列问题。②心理发展:个体的认知发展错综复杂。由于长期的学习、反思和积累,中年人能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③社会性发展:中年人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体现出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情感趋于深沉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