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8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全国统考框架笔记1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逻辑框架图: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第七章近代教育的起步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全国统考框架笔记2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学校萌芽传说(一)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活的发展,教育内容逐渐丰富。2.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出现了劳心和劳力的分工,体脑分工。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与现实需要。(二)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学校类型1.五帝时期根据文字记载,已有“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成均以乐教为主,“庠”是传说中有虞氏时代的学校,辛者,养也。原为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兼作教学机构。2.夏代的学校夏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根据文字记载,夏代有两类学校,“序”和“校”。“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校”原指用木材围成的围栏,是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一宽广的场所进行军事训练,成为习武的场所。前者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后者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3.商代的学校商代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根据甲骨文或者其他文献记载的商代名称有“右学”、“左学”等。瞽宗是商代特有的名称,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当时大学教育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就是乐师。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府”)“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府”;第二,教师都由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学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二)大学与小学按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划分,可分为大学和小学。西周大学,“天了口辟雍,诸侯口泮宫”。只招收少数符合资格的贵族子弟,平民中的优秀人才,要经过乡大夫和司徒的两极选拔,方能进入入大学,学制约为九年。西周小学有宫廷的贵胄小学与各诸侯国的贵胄小学两种,其学生是王太子、公卿太子、大三元士的嫡子以及从地方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学制约为七年。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学记》记载西周大学分别在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七年告一段落,称之为“小成”,第九年时经考核,德行和道艺都达到要求,结束学业,称之为大成。(三)国家与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之为国家,即中央官学。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中的学校,称之为乡学,即地方官学,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四)家庭教育2018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全国统考框架笔记3西周时贵族家庭就注重“胎教”。西周家庭教育既注意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西周家庭教育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做准备,其教育局限在家庭之内,相对地被轻视。三、“六艺”教育“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之一。“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周小学的课程是书、数,称之为“小艺”;大学的课程礼、乐、射、御,称之为“六艺”.“礼”是政治理论道德课。“乐”是综合艺术课。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射”、“御”是军事训练。“礼乐”“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2018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全国统考框架笔记4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学兴趣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学兴起的原因1.士阶层的崛起与养士之风盛行。2.学术下移与“学在四夷”3.西周官学的衰老(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兴起了自由讲学之风。2.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3.扩大了教学内容。4.具有较大的灵活性。5.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三)百家争鸣与诸子私学所谓“百家”是虚指,一般指的是“九流十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是“十家”,儒、墨更称之为“显学”,在百家争鸣中,教育问题。二、齐国的稷下学官(一)性质稷下学官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其性质归纳为: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学校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二)办学特色1.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的言论)2.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3.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4.制定了《弟子规》,作为学生守则,加强学生管理(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5.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三)影响1.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2.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3.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4.留给人思考三、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同时也被成为新六艺。(二)论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庶、富、教”。1.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孔子把众多人口,富足的财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2.教育与经济、军事。3.教育与政治。4.教育与行政、法律。总之,在孔子看来,治国治民,经济、军事、政治、法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提到很高的地位,是有历史进步作用的。(三)论教育的个体功能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018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全国统考框架笔记5“性”指先天素质,“习”即后天的习染。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实施教育,部分等级、种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观点:第一,插学于平民。第二,插学于四夷。“有教无类”的历史作用。首先,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级之后,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樊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一方面提倡“礼贤下士”、“举贤才”,要求吸收和重用社会上已有的贤能之士,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从政人才,学而优则仕,虽出自子夏之口,但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的目的主张。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西周世袭制的宗法观念,对以后2000多年的学校教育和唐宋后的科举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也有消极影响,即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把求学当做获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六)论教学内容。孔子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前者为重心。《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作为教学用书。孔子的教学内容论有三方面的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七)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入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言必行,行必果”。(八)论道德教育。德育至上论;德育过程:知、情、意、行;“仁”和“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道德原则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九)论教师。1.学而不厌2.诲人不倦3.温故知新4.以身作则5.爱护学生6。教学相长(十)历史影响四、孟轲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一)思孟学派。孔子时候儒家分为八派,孟子所代表的孟思学派和荀子为代表的荀卿学派便是其中两个重要派别。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极,所以在儒家中,子思、孟子之学,被称为“孟思学派”。这一派主要继承了孔子“仁学”思想,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认为人生有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敌,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中教史上第一次把教育二字连用。(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2018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全国统考框架笔记6孟子提出“性善论”。“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起端,所以称之为“四端”。在“四心”之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而人性中所具有的“四心”包含了向道德发展的倾向和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从萌芽状态变成完善成熟状态,就要依靠学习和教育。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从教育可能性角度上说,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行,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勤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性。(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伦”是人类的本质表现,也表现了人类生活的特点。具体来说,从宗法制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提升出五种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后世所说的“五伦”。(四)“大丈夫”的人格思想。“大丈夫”的任何形象应该是充满道义感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家庭义务感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一种“浩然之气”,即:“富贵不能淫,平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修养的方法主要有:持之养气、动之忍性、存心养性、烦求诸之。(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孔子虽然肯定感知觉是接受知识的基础,但尤其重视理性的思考,内在的体认。其教学思想主要概括如下:1.深造自得。强调在深入钻研和思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循序渐进。“盈科而后进”指出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科”指水道中的洼地,水流行进时要注满洼地,然后才能继续前进。学习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3.因材施教4.专心致志。五、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一)“六经”传人(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性伪之分。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2.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仁义礼法有可以被认识掌握之理,任何人可以习得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3.化性起伪,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所以需要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来改变自己原有的恶性。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即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三)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大儒知类通达,以钱持薄,以古持今,以一持万,是最理想的人才。荀子认为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四)以儒经为教学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他认为,儒家各经自由不同的教育作用,但是《礼》在诸经中处于最高地位。2018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全国统考框架笔记7(五)“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与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这充分说明荀子的教学思想的特点。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闻—见—知—行,他还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学习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