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字化校园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四川绵阳市御营小学信息化建设浅谈—作者:程勇德熊正勇[内容摘要]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几乎已成为共识,也使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为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实现教育信息化,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信息时代的愿意者,学校信息化建设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机制,让这种机制适合学校特色的发展、适合教师的需要,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关键词]学校信息化建设信息整合资源库建设信息校本研修《数字化生存》一书指出:人们已经达成共识: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或早或晚,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员。差别仅仅在于:愿意的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教育信息化的巨大浪潮冲击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要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信息时代的愿意者,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信息时代的愿意者。教育要现代化,必须先要信息化。我校在构建校园数字信息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信息化的快捷、前瞻性、高效,领引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飞跃发展。教师们能一改传统的备课方式,摄取内部网资源和外部网资源进行备课,组织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逐步学会利用网络自主地进行学习,逐步尝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交互式地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上网,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培养。校园数字化信息的构建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教育和学习广阔书海领域。下面就我校构建数字化校园的一些做法,作一些阐述。一、立足信息化基础工程实用高效建设。对于校学构建数字化信息的基础工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硬件的安装和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构建数字化校园,必须要和学校的发展同步。随着教师对Internet由陌生变为了解、熟悉,逐渐变得习惯于网络服务并开始依赖网络系统,利用Internet技术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建设成为我校的切入点。但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学校管理层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目前整个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不高的情况下,只能从简单的应用开始,使之在管理变革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施过程中既要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又要使现代信息系统逐步被现有体制认可,在系统实现方式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绝不能抱有一次或一步的资源投入,就能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手段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什么都实现的思想。怎样延长网络工程的寿命,怎样为将来的升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及应用的技术层面附合小学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方便使用与操作。所以我校的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一方面:在硬件实施方面,从开始的几台单机,一个无盘网络教室,电话拨号上网---只能满足学生教学→办公室局域网与建新网络教室,宽带上网---老师能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简单培训→到现在初步的校园网络系统,光纤上网---满足教学且具备一定优势功能,如信息整合教育,电子备课,网络管理,电子教育资源等),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实事、大事……另一方面:是加强教师信息化的意识,随着教师观念的转变与信息化手段使用的不断提升,逐步的规范与功能的加强,我校信息化基地建设工作注重环境建设:即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培训:从一个人领引到几个人的小组研究,再到全体参与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二、学科整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拓展教育功能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体是教师。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重在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达到学科整合,拓展教育功能。以前大多数教师已知道Internet网和校园网,但却很少使用网络。即使有些教师会使用网络,但却并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工作纳入整个信息化工作之中。不少教师只希望别人提供信息,却不能很好想一想自己如何向网络提供信息。整天的教学工作使得很难有时间学习,无法适应新技术、新科技形势要求,同时也觉得使用这些麻烦等。因此,我校在对教师信息化培训的过程中,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制定了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实施步骤、行政措施和具体的明确要求,使每个教师意识到,只有转变观念、主动学习、适应形势、参与信息化学习,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改下学校信息化工作。同时学校的研修工作也安排了:分年龄段的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培训(现正着手计划全体教师参与的internet未来教育的培训),我校先后组织教师举办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office学习》、《教育资源库》等一系列的培训。经过培训,我校有70多位教师分别通过的《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获得省教育厅颁发的《合格证》。校园网的整改,高校信息台的搭建,,教师学校、家庭上网率大大提高;在学科整合方面: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新趋势;在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开展整合示范课,研讨课;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的信息整合的竞技竞教;制定了御营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等。这些有力举措大大调动激励教师主动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也正因为我校大力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使我校教师在参加全国信息技术赛课课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我校熊正勇、常青、黄强、张肖老师参加的全国赛课中,充分利用信息整合手段,均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也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师较强教育信息能力。三、落实管理,促进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指导意见》中指出:“教学软件建设是校园网应用的核心内容。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和信息资源库,以满足教学、学习、软件开发、管理、信息查询等需要。”我校以《浙大校园数字化平台》和《浙大教学资源库》以及《绵阳城域网资源》为依托。为了更好地体现校园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越性,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络文件服务器,在服务器中建立《文档库》、《资料素材库》和《课件库》,在各工作机(站)建立共享网络。教师们的所有资料、文件和课件等都可以分类存放到三库之中,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资料。同时,在学校网站()上,为老师搭建了交流,上传资源(课件、图片、教学设计等)的平台,利用校园网络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体现校园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校园网的数字、虚拟、多媒、远程、快捷、信息、管理、规范等功能。在学校统一收集信息源资源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发动全体教师原创与收集适合自身教学的资源,同时提倡老师自已要有积极的教育信息化思想。为了鼓励教师自制信息资源,学校将教师课件、教具的制作纳入到了教师评价方案中并提高了相应的奖励。对于信息资源的积累我们一直都非常的重视,鼓励教师收集、自制信息资源,这样积少成多,为以后的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培养了教师对现代信息的创新能力,又能全方位地提升教学质量。四、科研校本研修,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我校科研立足校本研修,课题《绵阳科技城城市小学现代化发展》的研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课件的制作,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校本研修带动了学校教师整体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水平。在教研组研讨中,要求有多媒体手段,体现信息化思想与意识。建校以来,学校几十个多媒体课件、几十篇研究论文、研究课或新课改教学设计在国家级、省、市县级评比中获奖。五、问题与现实的思考纵观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发展”等现象,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我校随着办学资金的投入和校园数字化构建的不断完善,教师观念的转变,现代信息手段的应用和自创资源的创新,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将来教育信息化的飞跃将面临的问题。1、校信息系统实施过程要注意以人为本。学校建立信息系统,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力量,有一支为推进信息化建设而坚持不懈、技术水平与思想素质都较高的骨干队伍。包括信息需求分析人员、信息管理人员、规划与开发人员等。领导、业务专家和计算机人员工程实施过程当中或者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系统的开发、应用与维护才能长久不不衰。2、正确对待网络的“双面性”。网络平台搭建好以后,学校的管理活动将逐步依靠校网络来进行,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人们都知道网上的信易泄露和遭人破坏,但如果以牛角砥人而拒绝喝牛奶,以信息的安全为理由而抵触甚至弃信息和管理工作内容的上网,也必将严重制约系统建设的进度和力度。应该正确看待信息上网的重要性。只要我们重视采取技术防范措施,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可以把不安全因素大大减少。3、应当充分发挥校内各部门的作用。信息收集、数据库建设是建设信息系统的基础。应该明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学校各部门的业务工作,与部门的责任密切相关,绝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落实到岗位制度中。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对所有用户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应当认真对待,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改进。对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部门或个人,在评优、职称评定、奖金发放等方面有一定的政策倾斜。注意充分调动、发挥学校各部门或个人开发信息资源的积极性。4、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首先应明确,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并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如果说系统建设初期“外力”是一种有效的牵引而又必须遵从的话,当系统建立起来之后的进一步完善时,则必须要有学校本身的信息化需求作为内在的驱动力。教育要现代化,必须要信息化,没有教育的信息化,便没有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已形成的共识,我校在以后校园数字化的建设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把校园数字化建设推向更快、更远的信息化高速公路,为振兴中华教育而拼搏!参考文献[1]《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功能与效益初探》桑新民[2]《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祝智庭[3]《数字化生存》[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