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谭慧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旅游文化学主讲人:谭慧存联系方式:18381072018邮箱:729836593@qq.com教学内容基础旅游文化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历程主体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媒体旅游消费与介体文化教学方式旅游文化发展历程(4个)旅游文化的形成: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勃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鼎盛: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旅游文化(彭路、黄媛)旅游文化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旅游文化(雷炳阳、洛古阿洛)旅游文化的转型:近现代时期的旅游文化(严黄、陈艳)四大文明古国的旅游文化(3个)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古埃及文化(牟秋月、袁建春)古印度文化(陈怡、胡亚南)古希腊文化(李茂珊、刘琳川)古巴比伦今伊拉克文化(邱林、王碧)区域旅游文化(6个)齐鲁文化燕赵文化(阳敏)三秦文化(陈应波)三晋文化(李琴)楚文化(冉翠)吴越文化(杨丹)巴蜀文化(陈柔)其他区域文化如岭南文化、东北文化等()城镇旅游文化(4个)北京的城镇文化香港的城镇文化(李玲、刘翠华)成都、重庆的城镇文化(漆尧、唐玉娇)上海的城镇文化(许玉萍、张秋月)澳门的城镇文化(杨劲、松杨伟)中华旅游特色文化(6个)中华民居文化(张晓霞)中华茶文化(胡长英)中华酒文化(刘蓉)中华食文化(王波)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张议杰)中华民俗文化(胡莎)参考教材及课外阅读:章海荣《旅游文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沈祖祥《旅游文化学》,福建人民出版社谢元鲁《旅游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谢贵安《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方志远《旅游文化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陈国生,周松秀《旅游文化学概论》,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张启《旅游文化学》,浙江大学出版社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汉大学出版社郑焱著:《中国旅游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宗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中国旅游出版社旅行+游览=旅游“旅游是指进入一定的地区、洲或国家旅居而外出旅行的外宾入境、旅居和出境一切形式的现象以及与此现象直接有联系的现象,其中特别是作为经济现象。”“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经济学角度来谈旅游“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人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在异地的人的交往。”“旅游是人们离开他经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点的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旅游是一种访问活动。”“旅游是一种消遣旅行。”从社会人类学角度来谈旅游法国学者雅法尔·雅法利认为,旅游是旅游者离开世俗世界,走向神圣世界,又回归世俗世界的过程。法国学者让·梅特森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闲的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闲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瑞士学者汉泽尔和克拉普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关系的总和”。从文化学角度来谈旅游《周易·贲卦》,《象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出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地域里,组成一个实体性的社会,建立一定的社会制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行为遵循一定的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一定的行为规则,并且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和约束,这几个方面组成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文化的基本结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章海荣:“旅游是一项具有双重结构,即经济学外壳和文化学内涵的事业,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实质或目的。”沈祖祥(复旦大学旅游系)认为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是文化的产物,“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为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的文化复合体”。文化应由: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三个层次的结构构成。庞朴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文化是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文化是旅游媒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章海荣:“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它是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旅游文化是属于文化这个大的范畴的;它是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经济性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的内在冲动以文化交流为核心的体系构成客源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主体的文化身份——旅游中介体——旅游目的地客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主体回归久居地主体的文化身份(旅游者)区域的文化生态系统(旅游目的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旅游媒介、旅游消费事件及影响)框架非定居的全球趋同的旅游生活旅游生活的相似性:旅途的交通工具经济、文化的发展目的地的宾馆环境的耗损景观的精神性休闲与创造地方特色的消失休闲、游憩与旅游一体的学科休闲学的发展:1899年:《有闲阶层论》标志休闲学的开端;1952年:《休闲:文化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休闲学传入中国;休闲的特征:1、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平静的状态;2、休闲时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3、休闲是人类的基本要求和对生活的享受。当代休闲消费当代文化消费的趋势:休闲经济的兴起(嘉年华)关于旅游文化学的学科体系旅游文化学归属“休闲学”(LeisureSience)关于“休闲学”休闲、游憩、旅游区别支撑学科旅游学、文化社会(人类)学、文化传播学旅游文化的定位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定位旅游文化在文化中的定位旅游文化的学科定位灵魂、支柱核心之一与旅游管理并行的核心学科旅游文化的特点旅游文化的延续性旅游文化的多样性旅游文化的地域性旅游文化的民族性旅游文化的实用性旅游文化的创造性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旅游文化的形成期旅游文化的滥觞:夏商周由神本走向人本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孕育: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形成:秦汉恢宏大度的旅游文化女娲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天台山上五彩石,补天。夏商周由神本走向人本的旅游文化关于三皇五帝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代。中国早期最高统治者称“皇”和“帝”,历史上“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田野考古学所见的中国各地文化面貌有史以来第一次趋同的时代就是“龙山文化时代”。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就是三皇五帝时代。三皇五帝之通用说法三皇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五帝为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中国的太阳神,三皇五帝之一。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夏、商、周时期已经从原始社会转入奴隶制社会,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土地、奴隶成为了奴隶主贵族所占有的私人财产。物质文化的代表:青铜器的出现和推广行为文化的代表:分封、诸侯朝觐精神文化的代表:伯夷、叔齐关于卜筮(bǔshì)《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说明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图腾关于龙关于凤关于饕餮沈祖祥:“以神为本的时代是不可能产生明显的独立的旅游文化意识的,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崇拜及其留下的印记,为后世的旅游文化发展留下空间,尤其是龙崇拜习俗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不断进步、渴望腾飞的伟大性格具有深远影响。”“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司马迁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旅游文化区域文化在此时产生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春秋战国期间的旅游活动:天子封禅、游猎、会盟、巡游、娱游、公务旅行、外交盟会、游学。孔子,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曾遍访诸国,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创儒家学派。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艺术类:歌舞、陶器、木雕、石雕等宗教类: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先秦时期旅游文化的主要载体康家石门子岩画秦汉恢弘大度的旅游文化秦汉政权的一统,带动中华文化逐步走向统一帝王巡游、朝臣出游、商人出游枚乘《七发》中观涛: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观广陵曲江旅游文化的勃兴期历史背景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学术氛围:玄谈与佛理相结合,名士与高僧合流,山水与寺庙一体,园林和人性相谐,自然和空门同归,汇成了魏晋南北朝特有的逍遥玄虚、不拘一格的旅游文化的主流。重要旅游人物与事迹“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之一,世称嵇中散。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曲毕,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籍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才华横溢,在当时名气很大,掌权的司马集团很想拉拢他,但阮籍和司马集团总是若即若离。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稚子候门图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谢灵运(385年-433年),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入东道路》、《登临海峤初发强中》、《酬从弟惠连》,《登石门最高顶》、《石门岩上宿》《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谢灵运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1 / 1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