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修辞部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儒释道与智慧人生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苏燕基本内容一、提升人格素养铸就人生辉煌二、儒家思想:修已安人内圣外王三、道家思想:尊道贵德无为而治四、佛家思想:福慧双修觉行圆满一、提升人格素养铸就辉煌人生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素养,原指经常的自我修养。语见《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现多用以指人们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锻炼,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较高的水平和境界,如文化素养、道德素养、艺术素养等。内在素养影响外在高度内在素养决定气度,气度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保持谦虚学习的心态,追求思想的进步,站在高位去看待人生,如同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万物,尽在眼中。承接先圣智慧提升自我素养中华文明雄霸历史千载,儒释道高人辈出。二、儒家:修已安人内圣外王儒家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儒家思想:仁者爱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仁及礼修已安人内圣外王修己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安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与安人的关系管理别人就是管理自己管理自己就是管理自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论语今解·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讨论:已所欲,……?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也不能只在对方的角度,而应站在对大家都真正有利的角度。儒家思想运用案例:台湾首富王永庆故事:从一粒米成功他的成功,关键在于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台湾首富王永庆给子女的信子女们: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因此如果我们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面对财富问题,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我本出身于贫困家庭,历经努力耕耘,能够有所成就。在一生奋斗过程中,我日益坚定的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于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自我期许勉励,永不懈怠,并且凭以缔造若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基于这样的深刻体会,因此我希望所有子女也都能够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所在,并且出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将我个人财富留给社会大众,使之继续发挥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群福祉之功能,并使一生创办之企业能达到永续之经营,长远造福员工与社会。与此同时,我也殷切期盼所有子女,在创业与日常生活中,不忘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做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小结:传承儒家思想精髓,从修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利国利家利自身。儒家书籍推荐三、道家思想:尊道贵德无为而治道家创始人:老子其谁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字的演变最早期的“道”字字形象意:中间下面是人的头部,头的上方是一个气路象意符,几条脉络与天相通。四边外围的几笔,象征四通八达。会意:人通过头顶的气路,与自然相感格,四通八达,毫无滞碍,明明白白。天人合一的状态,就是“道”。道家思想:“道”是一种自然力。大道的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无无极德—有太极阴阳天地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道的特点1、虚无:2、自然:3、清静:4、无为:5、纯粹:6、素朴:7、平易:8、恬淡:9、柔弱:10、不争。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就是要效法地球母亲的慈爱、无私、宽恕、奉献的精神品格。人为自然之子,人类和地球母亲有着千丝万缕的全息联系,地球母亲也必然影响到人的内环境。人类只有尽快适应地球母亲的种种变化,才能够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必然最终破坏到人类自身。老子论德在《老子》中分别提到了德、上德、下德、玄德等概念。《说文》:德,升也。意指品格与能量升华。《黄帝内经·灵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揭示德的生命能量性。《老子》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德的十大内容1、忠孝心:2、好善心:3、慈悲心:4、平等心:5、博爱心:6、教化心:7、忠恕心:8、和蔼心:9、忍耐心:10、勇猛心。为什么要重德?道家的辩证艺术人生、社会、世界就是一个太极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太极图与人生再认识人的软件与硬件人运行程序信息结构是人的“软件”,人物质的躯体是人“硬件”。任何生命体都具有“硬件”和“软件”,只不过依各自“软件”所带的信息量不同而有差别。太极图推理:分析:人的欲望为什么总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人的欲望为何总不能得到满足?效用(硬件)幸福=欲望(软件)无为而治与领导四种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17章》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于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37章》)道家思想现代运用案例香港中原地产施永青:无为而治成就霸业从五千元起家,2008年60岁时将个人财产的80%,也就是大约45亿港币的市值,一并捐给慈善基金。道家思想小结:大道涵天下,修德无止境。无为无不为,自然藏天机。道家书籍推荐四、佛家思想:福慧双修觉行圆满佛祖释迦牟尼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概述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三大宗教中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宗教佛教产生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其多元性与包容性、变异性与恒久性的统一,显示了坚韧的生命力。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其后主要流传于中国,并由中国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一方面,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给中国文化输入许多新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深入到佛教中,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一、佛教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如来佛,大日如来,我佛如来公元前565年出生,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解,于一刹那(75分之一秒),时时相应,遍照无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无有一毫谬误,故世尊所说法皆契合真理;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我佛如来或释迦佛等。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创立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佛诞辰日。•释迦牟尼与孔子同时。二、佛教的核心信仰•佛教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佛教的生命观•佛教的缘起论和因果说宇宙观和世界观佛教认为: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劫):劫为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劫有打劫,中劫,小劫之分,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个大劫一大劫分为四中劫(成、往、坏、空),每个中劫分为五小劫劫后重生佛教认为,生命与世界是同在的,世界处于轮回之中,生命也处于轮回之中。生命观六道轮回观: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鬼,地狱。前三者为三善道,后三者为三恶道。佛教认为:生命是在无尽的轮回当中。缘起论和因果论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之为「缘起」。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因果论三生之间的关系是,欲知前生,今生受者即是;欲知来生,今生作者即是。今天你受到的影响,好的影响、坏的影响,皆是你前生做事的结果,即是报应。想要知道你的来生如何,看看你自己今生做了什么即知。这种说种法,在实际中,有很多矛盾,如有人今生受苦,可以推论他前世作了坏事,此生受恶报。有人今生做很多坏事,仍然享受福报,便说他前生做了许多好事。前生做了坏事,今生受恶报,从因果上说得过去。前生做好事,今生享福,却做坏事,这个前世修行做好事的人却在今世做恶事,若修行是做恶事的本钱,修行何其坏。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东传及其中国化•取经与翻译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变成中国的佛教,这工作称为“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于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发展约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二是隋唐阶段,这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是宋元明清阶段,这是佛教由盛而衰的时期。1.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南禅六祖慧能不坏真身(全身舍利)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法三十七年,度人无数。于唐先天二年,在曹溪人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既未注射防腐剂;又非真空密闭;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至今已历1200余年,不腐变,不枯槁;依然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肉身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2.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