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判断句通过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分类,判断两者是否同一事物,判断主语所指的属性、类别,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古汉语判断句的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武汉工程大学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他不是湖北人。对比: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古代汉语的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元)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元)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4)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武汉工程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他不是湖北人。▲古今判断句的差异?▲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用的频率很低)。毛泽东,湖南湘潭韶山冲人。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A.用“者”、“也”帮助判断1.主语+者,谓语+也。2.主语,谓语+也。3.主语+者,谓语。4.主语,谓语。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夫鲁,齐晋之唇。(左传)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北山经)劫天子,恶名也。(战国策·秦策)陈良,楚产也。(孟子·滕文公上)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4)君者,出令者也。(韩愈.原道)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这两句的意思很明显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皆”、“惟”、“维”、“伊”、“繄”、“诚”、“实”、“尽”、“素”、“固”、“良”、“必”、“真”、“又”、“本”、“盖”、“其”等帮助表判断。主语+副词+谓语+(也)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蔺列传)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诗经·小雅)尔维旧人。(尚书·大诰)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孟子·万章上)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帝本纪)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史记·袁盎列传)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诗·曹风·鸠)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列御寇盖有德之士也。(庄子·让王)判斷謂語前出現的“卽、皆、必、則、乃、素”等,都是副詞,用來修飾判斷謂語。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断系词,所以,象“是”、“为”、“乃”、“即”、“则”、“维”(或惟)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可以按照判断系词“是”去翻译,但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为“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木直中绳,糅以为轮。(《荀子·劝学》)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是判断词。如: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维“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尔惟旧人。(《尚书·大诰》)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如: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乃“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乃”,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乃”,这都说明“乃”不是判断词。如:乃入见。(《曹刿轮战》)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即“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都说明“即”不是判断词。如: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为”、“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古汉语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司马迁.报任安书)劳师而袭远,非所闻也。(左传)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副词“非”修饰名词性谓语。*他不是湖北人。副词“不”修饰判断动词“是”。C.“为”字句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孙丑上)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颍考叔为颍谷封人。(论语·微子)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为”字式: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王使人为冠。(战国策·齐策)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元)意义空泛带来词义虚化,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联系主语和名词性谓语的功能,“准判断词”。D.判断动词“是”主语+是+宾语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单个名词/代词+是+名词性成分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左·僖4)判断词“是”的形成?来源产生时间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2.在上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的“是”,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来源:古汉语判断句中“是”复指前文复杂的谓词性成分,作判断句的主语。判断动词“是”即由此发展而来。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味。产生时间: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中已不可或缺。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判断动词“是”的早期用例汉代:a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说苑·辨物)b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是楚王之应也。(孔子家语·致思)a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宣15)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篇)a襄子曰:“此必豫让也。”(战国策·赵策一)b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先秦:(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而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a韩,魏之县也。(马帛·战国纵横家书)b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当时既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是是帚慧。是是苫慧。▲先秦虽已经有“是”字判断句,但还是少数,仍以作指示代词为常。凡是可能用“此”替换的,一般不宜视为判断词。(1)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2)(2)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仲尼)(3)高祖曰:“是齐辩士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对比:(4)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乎?”公曰:“此晋国宝也。”(谷梁传·僖2)(5)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此天下之通义也。(说苑·臣术)(6)高祖曰:“此齐辨士蒯通也。”(汉书·韩信传)(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1991-5;《上古判断句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仲弓父,贱人。(史记·陈涉世家)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判断句的活用”3.比喻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4.因果关系(一般由谓词性成分充任谓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庄子·养生主)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5.条件、目的等复杂语义关系夫战,勇气也。(左传·庄10)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小结:句式:1.主语+者,谓语+也。2.主语,谓语+也。3.主语+者,谓语。4.主语,谓语。5.主语+副词+谓语+(也)6.主语+为+宾语7.主语+是+宾语表达功能1.类属关系2.等同关系3.比喻关系4.因果关系5.其他复杂语义关系古代汉语“是”的用法1.指示代词(→复指:判断句、宾语前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30)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左传·哀元)2.判断动词(系词)3.形容词:对的,正确的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判断句的活用问题1、表达比喻内容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3、表达因果关系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类型。2.判断句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3.判断句也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评议的内容。否定判断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①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②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左传·庄人八年》③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