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2年2—5月《古代汉语》课件内容董志翘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一、什么叫词类活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也往往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例如,“手“是名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这一特定的语言结构里,“手”却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具有了动词的一般特点,执行了动词的基本职能,即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二、词的活用与兼类: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每种语言都有一定比例的词是兼属两类或三类的,你怎样分类都难于避免。”油:打一斤油(名)油门窗(动)这家伙真油(形)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益: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韩愈《师说》)这都是兼类,不是活用(活用属临时变用)但是活用与兼类又有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被认可,就变成了兼类。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然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也是临时活用作动词。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例如‘别废话’里面的‘废话’就应算是正式动词。”先秦5部典籍调查结果(《尚书》《左传》《论语》《孟子》《韩非子》):将:动(89%);名(11%)友:动(62%);名(38%)鼓:动(58%);名(42%)衣:动(55%);名(45%)怪:动(67%);形(16·5%);名(16·5%)尊:动(57%);形(43%)耻:动(50%);名(形)(50%)甘:动(53%);形(47%)苦:动(59%);形(41%)从以上统计看,这些词都是兼类词。那么为什么会说它们是活用呢?这是从现代眼光去看的。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词临时的活用可以发展成兼类,而有些兼类词的某一用法在历史发展中消亡了,变成了单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词,就简单地将它们古代的多类词性说成了活用(为年轻人读懂古书服务的)。2(一)名词活用为动词(见教材)(二)使动用法: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句子意义改变。(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常见的不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当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时,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不是主语而是宾语。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子产坏晋馆垣》)强弩将军许延寿请延年为长史,从军败西羌,还为涿郡太守。(《汉书·严延年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史记·张仪列传》)例①“亡郑”是“使郑灭亡”;例②“归之”是“使郑伯归国”;例③“败西羌”即“打败西羌”;例④“坐之”是“使他坐”。有时候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仍然可以是使动用法。例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例①承上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言,“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之省略,“来”仍是使动用法。例②“走”从文义判断是使操军败逃。古汉语中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常见的有:(A)“行、走、进、退、出、入、归、反(返)、来、往”等表“行走”义的动词: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左传·襄公十四年》)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史记·鲁世家》)(B)“起、立、坐、伏、居、寝”等表起居义的动词:华元登子反床,起之。(《左传·宣公五年》)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信陵君列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史记·张仪列传》)(C)表“兴亡”“屈伸”“沉浮”“生死”“冻馁”“惊惧”义的动词: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孟子·梁惠王》)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不若人也。(《孟子·告子》)其意盖将死我于囊中而独窃其利也。(马中锡《中山狼传》)(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的动宾关系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只能从意义上去分辨。试比较以下例句: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后汉书·龚遂传》)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晋灵公不君》)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会高帝山脚,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史记·留侯列传》)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夫子加齐之卿相》)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左传·城濮之战》)王辟左右。(《龚遂传》)3①②两例中,②例中“饮”是使动用法,旧读yìn。③④两例中,④例中的“食”是使动用法,旧读sì。⑤⑥两例中,⑥例中的“朝”是使动用法。⑦⑧两例中,⑧例中的“辟”是使动用法。吕叔湘“说‘胜’和‘败’”(《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p.110)1984年5月13日《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报道同一则新闻,标题不同:《光明日报》:中国女篮大败南朝鲜队《北京日报》:中国女篮大胜南朝鲜队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世之灾,妬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荀子·成相》)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3.名词的使动用法:太后不相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史记·项羽本纪》)齐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列传》)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圉人)遂杀公若。(《左传·定公十年)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上高宗书》)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史记·陈涉世家》)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三)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编》:“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事实,而后者是虚拟的”要辨别一个动作是“见之于事实”,还是“存之于心理”。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国语·越语》)(小国之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韩非子·观行》)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白居易《与元九书》)2.名词的意动用法: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我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四)名词作状语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汉书·陈胜传》)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世说新语·识鉴》)臣事范(吉射)、中行氏(荀寅),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渎。(《韩非子·五蠹》)4(五)动词作状语区别几种复杂动词谓语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秦王还柱而走。(《战国策·燕策》)佣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世家》)民扶老携幼。(《战国策·齐策》)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文选《老子》《庄子》《老子》(一)(道经·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知美之为美:“美为美”本是一个判断句,意为: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在主语“美”与谓语“为美”之间,用“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然后充当“知”的宾语。下文“知善之为善”,句式与此同。斯:指示代词,“这”。在句子中相当“这就”。《左传·成公七年》:“知惧如是,斯不亡矣。”已:通“矣”,句末语气词。表示报道语气,相当于“了”。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有无相生:“生”,产生,生成。语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长短相形:“形”,表现,显现。如成语中的“义形于色”。“长短相形”意为:长和短是相互体现的(有长才显现出短,有短才显现出长)高下相倾:“倾”通“盈”,乃“充满”、“充盈”之义。“高下相盈”意为:高处与低处是互相补充(充盈)的。简本甲作“浧”(音yínɡ,同“盈”)帛书甲、乙本作“盈”,后因避汉惠帝刘盈之讳而改“倾”。音声相和:古人所谓“声”,乃指原始而自然简单的声音,“音”则指经过艺术处理美化后的“声”的组合,即“乐音”。《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一痕迹,在现代汉语的一些词中仍有反映。如:风声、雷声、吠声、哭声、笑声中的“声”均指自然简单之声;音律、音节、音准、音叉中的“音”均指乐音。“音声相和”意为:音与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后相随:“随”,跟随,随从。意为:前和后是互相随从的。也就是说:要彼此顺列起来,才看得出前后次序。恒也。这是永恒不变的。此二字传世本无,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补。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处(chǔ)无为之事:处:行、做。行不言之教:行:施行。不辞:“辞”通“始”。帛书乙本作“万物昔(作)而弗始”,傅奕《道经古本篇》及敦煌本作“万物作而不为始”,当是。“辞”籀文作“辝”,与“始”同谐“台”声。此句意为:听任万物兴起(皆顺其自然)却不为倡始。为而不恃:“恃”,依仗,倚靠。成语有“有恃无恐”。“为而不恃”,意为:有所施为却不依仗它(不图报)。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不去:去,离开、失去、丧失。(清凉山的钟声)本文大多为韵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成”、5“形”、“倾(盈)”押韵,古音均在“耕”部。“和”、“随”押韵,古音在“歌”部。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事”、“辞(始)”、“有”、“恃”押韵,古音皆在“之”部。“居”、“居”、“去”押韵,古音皆在“鱼”部。郭店楚简作: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6(二)(道经·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三十辐共一毂:辐:车辐条。《说文》:“毂,辐所凑也。”共,“拱”之古字。乃“环绕”“凑集”义。《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集注:“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此义后代写作“拱”。当其无:正在那空虚的地方。当:介词。相当于“在”。《晏子春秋·杂下四》:“鴞当陛,布翼,伏地而死。”《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埏埴以为器: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为饮食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