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训诂学常识训诂学的内涵训诂学的方法训诂学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训诂的内容和范围训诂学术语一、训诂学的内涵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叫“小学”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学三个部分。1、训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诗诂训传》,这里边诂训就是训诂。2、训诂学现代学者陆宗达《训诂简论》广义: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狭义:研究“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为核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相互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二、训诂的方法根据汉字(词)具有音、形、义三个要素的特点,我国传统训诂学也相应的形成了“形训、声训(音训)、义训”三种训诂方法,即训诂条例。1、形训以形说义,即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词)的意义。真正科学的系统的运用形训的方式,应当始于许慎的《说文解字》秉,禾束也,从又持禾。雅,楚乌也,……从隹牙声。2、声训“因声求义”,即用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词)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释名》:“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宋王圣美“右文说”汉字中的形声字不仅意符表示意义,声符也表示意义,同一声符的形声字的意义有共同之处。汉字形声字的声符多在右边,这种解释字义的方法被成为“右文说”。《说文》:“啾,小儿声也。”“喤,小儿声也。”《段注》:“啾谓小儿小声,喤谓小儿大声也。”3、义训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做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和形义关系,这种直陈词义的说解方法叫做义训。(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鄭箋曰:“硕,大也。”(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语。《尚书》:“乱而敬。”《史记》:“治而敬。”(3)递相为训: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同。《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三、训诂学中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训诂的方法指的是认识词义的途径,即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本问题讲的是把已经知道的词义尽可能地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1、直训用同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一种释义方法。(1)可以用一个词说解对应的另一个词。《诗经》:“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毛传》:“怀,思;寘,置;行,列。”(2)可以用一个词说解一组同义词。《尔雅》:“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3)两个词相互对释(互训)《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2、推源根据词的语音说明词义由来的一种解释词义的方式。3、义界(标有义界、标明义界)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做出简明、准确、周密的阐述,即“下定义”。《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说文》:“盈,满器也。”“溢,器满也。”《尔雅》:“麟,麕身,牛尾,一角。”“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四、训诂的内容和范围1、解释词义2、串讲文义尤其“章句”的体例,更注重串讲文章大意,例如:《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代其序。”王逸:“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夜常,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3、分析句读,阐明语法《诗经》:“思皇多士。”《毛传》:“思,辞也。”《正义》:“思,语辞,不为义。”4、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式《诗经》:“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朱熹《诗集传》:“兴也。…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也。”《诗经》:“动天地,感鬼神。”《正义》:“天地言动,鬼神言感,互言耳。”5、叙事考史,说明典章制度《诗经》:“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毛传》:“白茅,取清洁也。”鄭箋:“有贞女思仲春以礼与男合。”五、训诂学的术语(一)著作体例类1、雅书:用当时的共同语说解词义的书。2、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称。按照其解释经义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类:(1)重在发挥经义(2)重在说解语义3、注: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注。”注释叫注从郑玄开始,此后成为古书注释的通称。4、解、解诂《说文》:“解,判也。”“判,分也。”解的本义是分析,训诂重在分析语义,所以叫解。汉人注书,常常以“解诂”连用,意义和“解”相同。5、诂、故、训故、故训“诂”和“故”古字通用,所以“诂”也称为“故”,又常常和“训”连言,所以又称“训故”或者“故训”,都是注解之义。6、笺《说文》“笺,表识书也。”注书称“笺”亦始于郑玄。郑玄注《诗经》之所以叫“笺”,因为是在《毛传》基础上补充和订正的,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述,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见解提出,以利识别。7、疏、义、义疏、正义《说文》:“疏,通也。”即疏通之意。疏,又叫“义”、“义疏”、“正义”,是唐宋以后训诂学者注解古书常用的名称。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往往要给前人的注解作注。8、章句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种注解书。(二)释词用语类1、曰、为、谓之、之谓、之为、是谓使用这几个术语的时候,被释词放在说解词之后,其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这几个术语,不但用来释义,而且往往用来比较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2、谓被释词放在释词之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3、言、之言、之为言“言”一般用来串讲文意,解释篇章大意,有“说明”的意思。《诗经》:“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之言、之为言,只用这两个术语的时候,必然是“声训”,表示释词和被释词音义相通。4、犹释词和被释词之间往往是近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有事表示释词和被释词本来意义有别,而在具体的环境中又辗转可通。《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老犹敬也,敬犹爱也。”5、貌一般指摹拟事物的形状,其所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说文》:“茸,草茸茸貌。”6、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读为、读曰往往用来说明假借字。例如:《考工记》:“丰肉而短,宽缓以荼。”注:“郑司农云:荼读为舒”读若、读如常常用来注音,例如:《说文》:“饬,……读若敕。”读若、读如有时候也用来说明假借字。《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7、词、辞、语助古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也叫“词”。语助也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8、破字、易字、读破破字: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诗经》:“虽则佩韘,能不我甲。”毛传:“甲,狎也。”易字:换别的字来解释本字的意思。《释名》“天,显也,在天高显也。”读破:(1)破字(2)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9、统言(浑言、通言)、析言(对言、对文)训诂学上常用的一对代表不同释词方法和辨析同义、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术语。一般前者指的是概括义,后者指的是词的具体义。《说文》:“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则不别也。”(三)文献知识类1、小学汉代称文字学叫小学。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的总称。直至清末章太炎主张称语言文字之学。2、朴学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即朴质之学,是和文学相对而提出来的。清代学者把考订古书,研究语言文字等材料都叫做“朴学”,也叫“汉学”。3、经学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之学。4、经传旧称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合称“经传”。5、六艺一是指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一是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6、古今文学派7、三礼、三传《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东汉郑玄兼注“三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简称“三传”。8、大小毛公大毛公:指毛亨,相传是古文诗学即“毛诗学”的开创者,西汉时鲁人(一说河间人),世称“大毛公”。小毛公:指毛苌,相传是古文诗学即“毛诗学”的传授者。西汉时赵人,世称“小毛公”。9、壁中书指的是汉代发现的孔子宅壁中的藏书。10、许学历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人很多,形成专学,称为“说文学”或者“许学”。11、乾嘉学派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期,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主要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两个大的类别。12、十三經注疏“十三经”各个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支持校刻的《十三經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十三經注疏周易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穀梁傳晉范寧注唐楊士勳疏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