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大家解释什么是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今天看见同学们在转载怎么区分它们,可是转载那个没说清楚。现在我尝试给大家解释哈!首先就是几个概念(摘自教材):1、重复时间(TR):两个激发脉冲的间隔时间即称TR。2、回波时间(TE),即90°射频脉冲放射后到采集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3、序列:指检查中使用的脉冲程序-组合,简单来说就是发射脉冲的方式。常用的有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GE),翻转恢复序列IR),平面回波序列(EPI)。4、弛豫: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5、纵向弛豫时间(T1):纵向磁化从零恢复到原平衡的63%大小所需要的时间。6、横向弛豫时间(T2):横向磁化从最大值减小到最大值的37%大小所需要的时间。7、进动:质子在外加磁场中并非静止的,而是做快速的锥形旋转运动,质子在磁场中的这种自旋就称为进动。接下来,在了解了以上概念后,描述磁共振成像过程大致如下:把患者放入MR机磁体内,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含基数质子或中子,一般指氢质子)在这个外加磁场中进动而产生磁矢量,平衡状态下,方向和外加磁场的方向一致(即是称为纵向磁化)。这个就是我们获得信号的来源,但由于和外加磁场平行不能被直接测量。那么为了这个获得这个信号,我们就要扰乱它。那就发射一个和质子进动频率一致的射频脉冲(RF)来激发质子,并将能量转给它,这就是“共振”。获得能量的质子,就从低能级(指向上)跃迁至高级状态(指向下),指向下的质子抵消了指向上的质子的磁力,而纵向磁化减小。同时呢,因为RF的存在,会产生一个横向的磁化。RF停止后,纵向磁化从零恢复到原平衡的63%,而横向磁化会从最大值减小到最大值的37%。在这过程中被激发的质子释放能量,即磁共振信号,计算机将MR信号收集起来,按强度转换成黑白灰阶,按位置组成二维或三维的形态,最终组成MR图像。总之,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成像技术。(累死我了,写惨了!)然后就进入今天的核心吧!所谓的加权呢,就是“突出”的意思(到底“加权”在数学上是什么,因为本人没有学高数,抱歉哈!)。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由TR的长短决定。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由TE的长短决定。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看到这里,大家就迷茫了,对不对?呵呵,其实我也迷茫了好久,不过今天和同学讨论之后就豁然开朗了。。。现在来解释“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这句话。关键在为什么是“弱”。网上是这样解释的:在弛豫过程中,氢质子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相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组织的T1弛豫时间越短,T1加权像其信号强度就越高。那用简单的理解就是:计算机采集的是从0到63%的信号,时间越长,信号就越弱撒!而T2的是从100%到37%的信号都嘛,所以时间越长,信号越强了撒!而无论是T1加权像还是T2加权像,强信号的图像成白色。那就很好解释,为什么T1加权像的水是黑色,T2加权的是白色(水是长T1、T2,脂肪是短T1、T2)。除了上述的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还有一个就是质子密度加权像(TdWI):用长TR时,组织间的T1差别不成对比,但是有质子密度的差异。它形成的图像就是质子密度加权像。最后就摘录点网上的简单鉴别方法哈!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2、水为长T1长T2,脂肪为短T1短T2。3、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4、水T1黑,T2白;脂肪T1白,T2灰白。5、T2对出血敏感,呈白色。最后一句废话:希望这个能帮到你,满意就转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