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度新生儿/NICU安全质量目标及措施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措施: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指引。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措施:1.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急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的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目标三: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措施: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设置NICU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复杂稀释过程如氨茶碱、肝素等,设置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2.急救车上附有NICU急救时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的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识;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放,有高危标识。4.手写医嘱中避免使用u/iu/qd/qod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差错。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识,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如动脉通道的输液泵、输液管及三通管全部使用红色。9.准确记录输入量。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措施:1、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2、“危急值”报告应有可靠途径且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3、“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4、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目标五: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措施: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5℃之间。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4.温箱、抢救台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5.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8.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40~43℃;奶液温度:38~40℃。目标六: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措施: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者,应给予吸氧。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50~80mmHg,或TcSO290%~95%。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使用头氧、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目标七:正确使用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措施:1.有新生儿气囊面罩给氧的指引、流程。2.准确评估肺气漏发生的高风险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部感染、肺部肿物、肺不张、肺发育不全、肺透明膜病、慢性肺部疾病的新生儿。3.正确选择新生儿适用的气囊容量:240ml。4.正确选择面罩的型号。5.选择具有减压阀的气囊,使用前需锁上减压阀以检查气囊密闭性,然后打开查看减压阀是否正常。使用前需确保减压阀处于开启状态。6.正确控制气囊给氧的压力:新生儿呼吸容积的潮气量为6-8ml/kg。首次呼吸所需压力为30-40cmH2O,以后为20cmH2O。用拇、食二指按压气囊,压力约为15-20cmH2O,再加一指按压,压力递增5cmH2O,有条件者连接测压仪。7.正确控制气囊面罩给氧的频率:40-60次/min。8.气囊面罩专人管理,定期检测。目标八: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措施:1.建立和完善钙剂等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2.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的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3.选择合适的血管:首选PICC导管或脐静脉导管。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4.每次输注前后都应用生理盐水冲管。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分钟。7.如发生外渗时及时处理,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目标九:确保管饲安全措施:1.有管饲安全管理指引。2.经口留置胃管,减少经鼻留置胃管导致的通气障碍。3.胃管置入合适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记录胃管的长度。4.妥善固定,防止胃管滑脱引起误吸。5.管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a检查胃管刻度b.回抽有胃内容物抽出c.用听诊器在胃部听气过水声d.胃管末端在水中无气泡逸出。6.间断管饲喂养时,采用重力喂饲。7.持续管饲喂养时,奶泵及管道上设置明显标识。8.喂养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避免反复使用。9.胃管每3天更换一次。目标十: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措施:1.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2.按时按量喂奶,选择合适奶嘴。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渐加,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目标十一: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摔倒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4.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束带。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目标十二: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建立积极倡导医护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非处罚性)与措施2、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卫生部医政司主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报告活动3、进行“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活动4、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目标十三、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措施:1、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性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3、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4、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