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chinastone-1-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面临的十大问题企业文化是一个既虚又实的概念。当我们的员工面对客户、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时,能让客户强烈地感受到企业内在的文化功力。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文化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走到今天,我们要提出重塑企业文化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企业的基业常青,它的核心的基础是所谓文化建设?为什么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为什么说现代企业管理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要回答这些问题,要从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入手。我认为,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仔细去深究和挖掘的话,会发现它的背后都会隐含着文化的问题,都会有来自文化本身的内在驱动。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我把它归结为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都跟企业的文化密切相关。问题一为什么中国很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一个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就是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企业如何持续地活下去。从企业角度讲,活着是硬道理,就是说如何使得一个企业变成一个长寿的公司。第二,如何才能活的更强壮、更健康。企业不仅要活的长,还要活的健康、强企业文化与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chinastone-2-壮,这就是做强做大。中国企业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一夜成名,但很快由明星企业变成流星企业。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企业如何才能活的更长一些、更健壮些。我认为,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活下去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第一个我把它称之为理念依据,一个企业能不能持久活下去,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理念依据。所谓理念依据就是你有没有文化,有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没有对你的未来、你的战略有完整系统性的思考。第二个依据我把它称之为客观依据。企业能不能够持续的活下去,光有理念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市场,要选择一个有前途的市场,大市场才能孵化大企业。选择了一个有前途的市场,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活下去,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这个市场中去赢得客户,赢得客户的忠诚。中国很多企业从明星变成流星,从根上讲,是很多企业过去是在一个机会主义条件下获得成功的,都是凭借老板抓住某项产品、某项技术,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机会,运用非常规运作,一夜之间把企业做大。企业做大后,很多企业反倒搞不清楚这个企业是干嘛的?我的企业要为谁服务?企业客户是谁?企业未来要选择什么样的产业领域?企业在这个产业领域中处于什么位置?处于这样的位置要用什么样的经营模式?要有什么样的核心专长与技能?企业内部如何配置资源?配置资源要采用什么样的原企业文化与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chinastone-3-则?对于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很多企业没有完成系统思考,所以反倒在有了钱以后、大了以后找不到方向。这些问题都是一个企业需要思考的文化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通过文化建设帮助企业实现系统思考,实现战略落地。所以,我们最早写“华为基本法”,“华侨城宪章”,“迈普之道”,“新奥企业纲领”等,都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企业家去完成一个系统思考,实现我们所讲的战略落地。一个企业能不能够长寿首先要有理念依据,三流企业是卖力气,二流企业是卖产品,一流企业卖的是技术,超一流企业卖的是标准,卓越型企业卖的是文化。但现在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三流、二流,卖力气阶段。一个真正的企业,要立足于成为产业的领袖,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的话,最终它要卖的是文化,企业的文化融入了整个社会文化当中,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推动作用。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我们去帮助一些企业去完成一个系统思考,文化建设是帮助企业家完成系统思考的过程。问题二为什么企业高层与中基层有沟通障碍,难以达成一致?企业内部常有这样一个问题: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间,对一些最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达不成共识。现在很多企业家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是觉得对下面的员工执行企业文化与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chinastone-4-力不足。很多企业家买了大量的书让下面的人去读,结果越读大家越不知道该怎么执行了。我问一个企业家,你为什么要买这么多书?他说,我现在的理念很好,我的战略没问题,就是缺乏执行力。我反问一句,为什么员工缺乏执行力?责任在谁?我认为,执行力不足是因你领导力不够,你的理念、战略没有一个传递系统,下面的人并不理解你要干什么。对他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企业要向何处去?企业要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企业未来要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对这些基本问题大家都不理解,就很难执行,彼此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企业只有建立共同的语言系统,员工才能理解高层的战略意图,理解高层所提出的要求,才能正确的去执行你的战略,彼此间达不成共识就很难具有执行能力。所以,具备执行能力的前提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系统,尤其是企业家与中基层必须要建立一个文化传递系统。1996年,华为的任总来找我说,他最近收到一个五百人的工资单,一看就傻了--2/3的人根本不认识。他说这字是签还是不签呢?要是签了肯定是瞎签,因为2/3的人根本就不认识,人力资源部又没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授权让下面的人去签又不放心。他发现,企业大了以后,高层的理念开始跟中基层出现偏差,老是传递不到位、理解不到位,下面的人也很困惑。创业时都在老板眼皮下工作,老板一眨眼睛大家就能悟到老板在想什么。而企业大了以后,几个月都见企业文化与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chinastone-5-不到老板,老板又常提出很多新的理念,大家越来越听不懂,越来越跟不上。老板一回头,发现后面的人跟不上,越来越没有悟性。我有时问一些企业家,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老板说,需要有悟性的人。正是因为缺少一个共同的语言系统,就使得整个企业执行力不足,理解出现偏差,没有正确的方向,你执行的越正确偏差越大。执行力的前提是要高层做出正确的决策或者能正确理解高层的意图,如果把高层意图理解错了,你执行力越强离企业的战略目标越远,执行力的前提在于正确理解高层的意图。一个企业在高速成长时期会面临很多诱惑。华为在高速成长时期就面临着要选择的问题?——企业究竟将来要做什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把这种理念、目标让所有的中高层达成共识?这就是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建立共同的语言系统,所有的高、中基层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未来,彼此之间达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一个共同的语言系统。有了共同的语言系统,大家就能正确地理解高层的理念、战略意图,这样可以减少沟通障碍,减少沟通成本。问题三为什么企业在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过程中,员工感到迷茫、迟疑而不愿跟进,导致变革成效不佳?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组织的变革与流程的再造。为什么很多企业组织变了、流程变了,可最后大家却感觉不到效企业文化与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chinastone-6-果?很多企业一天到晚都在折腾组织,都在折腾流程,但最后还是产生不了实际效果,终端的客户还是感受不到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改善,企业的效率有时并没因流程与组织变了以后变得快了。原因在什么地方?组织与流程的背后是什么?——权利与利益;权利与利益的背后是什么?——责任与能力;责任与能力的背后是什么?——人的行为。一个企业不是简单的画一个组织结构图,简单的把流程画一下就算是组织变革、流程再造了,必须改变背后的权利、利益机制。在权利、利益机制背后,必须要建立责任体系和能力系统。在责任系统和能力系统背后,必须要去改变员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如果在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上不去改变,组织的变革与流程的再造就会流于形式。组织变革、流程变革的过程中,如不能对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观念进行变革的话,那员工就不会理解变革。他会感到,你究竟让我干什么?为什么今天要折腾组织明天要折腾流程?折腾组织、流程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变革的目的是什么?员工如果不理解就会感到迷茫、迟疑而不__愿跟进,最终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给一个大型国企做咨询时,项目还没做完,甲方经理追着把钱给我。我觉奇怪:项目没做完为什么给我钱?他说,我们最近请麦肯锡做了KPI指标体系,现在考核是基于流程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个度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是企业文化与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chinastone-7-这个项目的预算完成率,您提前把钱拿走,我在流程上的预算完成率就提前完成了,这个部门的季度奖金就拿到了。如果组织流程再造的背后没有文化的支撑,靠这种所谓的KPI指标、靠所谓的制度是管不住的。制度和流程只能管住60~70%,真正管到100%或90%必须要加入文化,必须让员工把这种制度、流程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上升到他的理念层面,上升到他的文化行为层面。所以,组织变革根本的是文化的变革,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革,如果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不去变革,理念不先行,人力资源的机制不进行系统的变革与创新,不能通过人力资源机制的创新去改变人的行为,去驱动人的行为改变的话,这种组织变革,流程变革,肯定是走形式。员工不理解变革而不愿跟进,变革的成本就高,变革的摩擦系数、冲突就大。很多企业在变革过程当中,之所以引起员工的不稳定,根本原因就是跟员工的沟通太少、沟通不畅,在组织变革过程中文化没有先行。问题四,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制度成本高?问题就是文化虚脱。我们现在的企业理念很多,我最近在研究大型国企时,把中国所有的排在前十几名的国企所倡导的理念做了一个梳理,发现,中国的企业现在所提出的口号、理念完全可以跟国际接轨,甚至是现在国际上最时髦的理念我们全有。但问题是,文化仅停留在口号与时髦的词汇企业文化与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chinastone-8-上,好像企业文化就是提几句口号,就是挂在墙头上。当然,现在这种文化口号不仅挂在墙头上,很多企业连厕所里都挂了。问题就在于,文化理念只是一种在天上飘的东西,天上飘的东西会致文化的虚脱。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要落地要靠什么?必须要靠文化的建设系统,通过文化建设如何来牵引员工?文化是一个牵引机制,它告诉员工要朝什么方向走,怎么做才会符合企业的要求。但文化又不是自觉的行为,有时需要一种刚性、内在的驱动力。这种内在的驱动力靠什么?——靠人力资源的KPI指标体系。考核指标里面如果融入文化的诉求,考核就是刚性的牵引,通过考核的指标,员工照着所要求的考核指标去努力,就可以驱动员工按文化的要求去做。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讲,文化建设要将文化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机制过程当中,融入KPI指标过程当中,如果不融入有时就会有问题。前几年,我从北京坐飞机到广州,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同样的机型而不同的航空公司,有的飞机飞的快有的飞的慢,有的是提前有的是晚。为什么同样的距离、同样的机型,不同的航空公司,有的飞的快有的飞的慢,原因在哪儿?后来我看了中国民航日报上登了一个案例,我弄明白了,是因各个航空公司对飞行员的考核指标不一样,他的工资跟考核企业文化与中国面临的十大问题chinastone-9-指标挂钩的方式不一样,有的飞行员的工资跟他在空中飞行的距离挂钩,你在空中飞行时间越长工资越高,有的是考核飞行员的飞行距离。所以,凡是考核飞行时间的都飞的慢,凡是考核飞行距离的就飞的快。光有考核指标行不行?光有KPI是不够的,如果员工他不认同企业的文化,如果我们KPI指标里不能反应文化的要求,员工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外,文化的本身是心理契约,正因为现在很多的企业缺心理契约,就导致企业的制度成本很高,企业行为与员工行为没有自律机制。文化能形成员工的自律机制,企业的契约也有两种,一种称之为劳动契约,一种称之为心理契约。劳动契约是依据市场法则确立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它是一个刚性的,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你按制度干,按流程干。另外一种契约是心理契约,是员工自觉自愿的认同企业对他的要求。有了心理契约,员工就解决了一个问题,是我要干,不是领导让我干,不是制度让我干,而是我发自内心的,我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和工作。有了心理契约,管理成本就低了,不需要监督了,他能够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工作,管理成本、监督成本就低了。从这一点上讲,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将文化理念融入到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如何通过文化建设让员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