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讨论稿)教材:教育部人事司组编,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中世纪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中世纪高等教育就是指“大学教育”。19世纪后半期以后,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教材观点:“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权利;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培养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对各级内容的影响;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通过传递与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说“生产”是否更准确)科学技术的功能。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本处取狭义概念。2(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创新与发展文化的功能。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当今的高校承担着三大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与直接为社会服务。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一)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广义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二)基本内容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11月8日党的16大政治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一)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二)性质1、是一种教育理想(在应然状态下)。2、具有客观性(反映了社会对它的制约性)。3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一、高等教育目的指整个高校系统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导向、调控、评价、激励作用。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狭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层次不同的高校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如本科大学与高职院校。本科大学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同时,即使在同一层次,不同类别学校其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制定高校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关系在用人单位流传: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坚决不用。2、身与心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在高校身体素质往往被忽视。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往往是重业务素质,轻文化素质。当下,加强人文教育相当重要。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该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之一。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总之,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人的全面发展。2、人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制约。社会分工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消极作用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分工越细,人的发展越片面。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5、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条件全面具备。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途径)。二、全面发展教育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教育来保证。它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组成。它的实施途径:1、教学工作。2、科研训练。3、社会实践。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的选择,是两大教育功能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反映。4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需求,忽视个人需要。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人需要,忽视社会需求。两种理论的产生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历史渊源: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社会本位)——雅典教育(个人本位)。时代背景:中世纪,社会本位主导——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半叶,个人本位主导——19世纪后半叶,社会本位主导——20世纪交织出现——21世纪倡导融合。评价:合理与局限。抉择:时代要求;辨证统一。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在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基本实行通才教育,西学引进后主张专才教育,解放前基本实行通才教育。在国外,古希腊高等教育基本实行通才教育,中世纪大学基本是专才教育,文艺复兴时期主张通才教育,17、18世纪强调专才教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强调通才教育。归纳:1、出现钟摆现象:社会出现新的分工,倾向专才教育;社会需要综合性人才,倾向通才教育。2、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内涵和外延有较大差别。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专才教育,则相反。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二者联系很紧密。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1、当代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使然。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的需要。3、是现有国情的选择。第三节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马丁·特罗:英才(15%以内)——大众(15%~50%)——普及(50%及以上)。趋势:英才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第四节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一、平等与效率是高教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平等的追求历史悠久。高教平等的含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理想的平等是绝对的平等: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现实平等是相对平等。高教平等是一个发展概念。二、高教平等与效率的关系1、二者是一对矛盾的范畴原因:教育资源不均;教育机会不均:教育层次与质量不均等。52、二者是一对统一的范畴理由:效率是以质量为核心,质量又是平等的内涵之一;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三、现实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等。依据:受教育基本规律制约,即受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制约,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约。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宏观特征: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两大系统:普通高校系统(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与成人高校系统。(一)我国普通高校学制的历史沿革1951年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工农干部业余和补习学校与高校接轨。1952~1953年院系大调整,独立出众多的专科院校,国家部委重点大学与地方一般高校的体系基本形成。“文革”中,先停止招生后推荐入学(“工农兵学员”)。“文革”后恢复正常。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院校重组。合并、联合、升格等。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受到青睐。目前总体特征: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大多高校由地方政府举办和管理,部分由中央部委负责。同时民办高校得到长足发展。高校体现高职高专、本科和研究生3个层次。(二)我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微观特征高职高专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成人高校系统的特征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目前少量);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目前少量)。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一、学位制度由来中世纪的学位:起先,硕士、博士,二者不分高下;后来,硕士、博士有了等级差别;再后来产生了学士。到了现代,德国大学出现哲学博士学位,获得标准十分严格。二、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6各国情况不太一样,大多数国家的学位层次包括3部分:学士——硕士——博士。美国:副学士或称协士学位——学士——硕士——中间学位(未通过博士论文者)——博士。英国,一般高校是:学士(优等与普通2个等级)——硕士——博士(哲学博士与高级博士2种类型)。近年来,增加了“基础学位”(高职专科毕业)。德国:传统上不设学士,只有硕士(独立的)与博士。为与国际接轨,现在也开始设学士与硕士学位。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做法,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只设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不设硕士学位。现在改革也增设了学士、硕士学位。三、我国的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博士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一、高校的招生制度各国高校的招生方式: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有的是依据中学统一毕业考试(入学资格);有的借助民间考试组织的作用。2、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大多是名牌私立学校,“僧多粥少”。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1、考试总体特征是统一考试。(1)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录取——全国与地方各自命题、统一考试时间。(2)统一高考——统一高考与高中会考相结合。(3)高考科目与内容的变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从6门——“3+2”——“3+X”(X分文综/理综或文理综);考试内容变化很大。2、招生总体特征:从更多考虑效率——更多考虑公平(1)统招生(基本免费)——统招生、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费生——统招生(1994年开始并轨,统一实行收费政策)。(2)传统阅卷——网上阅卷。(3)传统的集中招生——网上招生。(4)某些试点高校自主招生。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统招统配——自主择业——学校和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现状:1、所有高校都实行了聘任制。每学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