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答案要点: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答案要点: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2、人生观答案要点: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3、哲学基本问题答案要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人工智能答案要点:对人的思维模拟。5、物质答案要点: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6、实践答案要点: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7、唯物论答案要点: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8、辩证法答案要点: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9、普遍联系答案要点: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10、发展答案要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11、运动答案要点: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2、本质和现象答案要点:表示事物的里表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和深度的一对哲学范畴。13、矛盾答案要点: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4、度答案要点: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15、扬弃答案要点: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要点: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17、意识答案要点:人脑的机能,社会劳动的产物。18、规律答案要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19、一切从实际出发答案要点: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1.认识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认识的最终源泉,外部世界的可知性是认识的可能性的根据。认识的主体是在社会中生活并利用社会形成的认识活动的各种手段、形式以及思想资料的人。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认识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属性。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而且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认识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人的认识依赖于社会实践,依赖于人的历史发展。社会实践不仅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最终标准。2.感性认识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客观事物,在头脑中产生对于事物现象、表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诸种具体反映形式。认识的低级阶段,与“理性认识”相对。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它是对外界事物现象的直接反映,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故又称“感性直观”、“生动直观”。3.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与“感性认识”相对。表现为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不同,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的特点。4.创新思维不囿于原有的认识,善于独立思考、怀疑、提出问题,开拓认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其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非常的新颖性和特别的主动性。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契机。想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灵感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狭义指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上有新的创新、新的发现或发明的那种思维过程;广义指对具体的思维主体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5.真理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谬误”或“错误”相对。真理的实质在于主体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的一致,它是理论思维对客观现实具体的复制和再现。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6.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而客观存在的,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7.谬误在认识论上指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认识,与“真理”相对。真理和谬误是认识中的一对矛盾,它们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谬误在逻辑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泛指人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一切逻辑错误;狭义是指违反思维规律的逻辑要求或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逻辑错误,而主要的是指论证中的逻辑错误。8.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唯物论与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的生动概括和具体运用。它是研究和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它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9.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有的可靠知识和思维规则去判断、证明某一思想理论观点的真实可靠性及其程度。10.价值价值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标志着在实践——认识中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11.价值观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与世界观和人生观密不可分。核心是对人生目的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和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它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苦乐观、幸福观、美丑观、生死观、友谊观、爱情观、自由观等等。一定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提供动力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聚散功能和调节功能。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理想和信念教育是价值观的核心。12.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对象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其以“善”和“美”为目的,所反映的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13.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5.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16.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联结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无产阶级政党作风上的具体表现。17.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改造世界是指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改造客观世界;广义的改造世界应该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项内容。18.自由王国作为认识论范畴,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自觉地依据这种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指人们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社会状态。19.必然王国作为认识论范畴,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因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作为社会历史范畴,必然王国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这样一种社会状态。20.军事认识和军事实践军事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军事领域中的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能动反映。军事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军事主体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目的,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作用于客体的物质性活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它规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需依赖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2.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广义指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各种能力的总和。狭义指体现于生产过程中的人们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通常在后一种含义上使用。生产力要素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3.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建立起来的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关系。4.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以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5.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社会意识分为两个层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自发的、不定型的意识,如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的、定型化的意识,如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6.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用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为评价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7.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回答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和政权机关以及干部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的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群众路线,与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是在实际工作中克服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有效途径。9.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辩证统一体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是劳动的自然过程和劳动的社会过程的统一。10.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不同的国家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构成,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11.杰出人物亦称“伟人”、“英雄”。代表进步阶级利益,对推动历史前进发生重大影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