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6-2005中国船级社CHINACLASSIFICATIONSOCIETY小水线面双体船指南GuidelinesofSmallWaterplaneAreaTwinHullCraft2005目录第1章通则第1节一般规定第2节检验第2章结构设计原则第1节一般规定第3章设计载荷…第1节一般规定第2节总体载荷第3节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局部载荷第4节非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局部载荷第4章构件尺寸第1节一般规定第2节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构件尺寸第3节非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构件尺寸第5章结构直接计算第1节一般规定第2节结构模型第3节屈服强度校核第4节屈曲强度校核第6章结构疲劳评估第1节一般规定第7章轮机第1节一般规定1第1章通则第1节一般规定1.1.1适用范围1.1.1.1本指南适用于以下民用的小水线面双体船:(1)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昀大航速满足V≥3.7▽0.1667m/s;(2)非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昀大航速限定为V<30kn,且在设计中不考虑船体产生的水动升力及其特性。式中:V——船舶处于昀大营运重量状态,以核定的昀大持续推进功率,在静水中航行能达到的速度;▽——设计水线对应的排水体积,m3;1.1.1.2对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应按本指南中对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的有关规定。1.1.1.3对非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应按本指南对非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的有关规定。1.1.1.4本指南条款中未特别说明者,均适用于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和非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1.1.1.5小水线面双体船的消防、救生、稳性防污染等法定要求还应符合船旗国主管机关的有关规定。1.1.2等效与免除1.1.2.1除另有规定外,对计算方法、评定标准、制造程序、材料、检验和试验方法等,凡能提供必需的试验、理论依据或使用经验,或有效公认的标准等,经CCS同意后,可等效于或替代本指南要求的内容。1.1.2.2经同意,CCS可接受国际公认的标准作为本指南的替代要求。1.1.2.3因受船舶固有特性(如形状、尺寸等)限制,在轮机布置上难以满足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或《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的有关规定者,经CCS审定后可采用其他等效的布置。1.1.3附加标志1.1.3.1凡拟申请入CCS船级的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可在其船级符号后加注船舶类型附加标志:SWATH-HSC(SmallWaterplaneAreaTwinHullHSC)。1.1.3.2凡拟申请入CCS船级的非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可在其船级符号后加注船舶类型附加标志:SWATH(SmallWaterplaneAreaTwinHull)。11.1.4定义1.1.4.1小水线面双体船(SWATH-SmallWaterplaneAreaTwinHull):系指为改善耐波性、减小兴波阻力,将双体船的片体在水线处缩小形成狭长流线型截面的双体船。其主船体由连接桥结构连接左右两个片体组成。每一片体包括上船体、支柱体和下潜体。小水线面双体船典型横剖面示意图见图1.1.4.1。1.1.4.2连接桥结构:系指连接左右两片体的甲板及其他附属的强力(箱体)结构。1.1.4.3湿甲板:系指连接桥结构的昀下暴露表面结构。1.1.4.4上船体:系指包括主甲板及以下至支柱体以上的结构。1.1.4.5舷台:系指上船体结构中的连接桥与支柱体连接的过渡区域。1.1.4.6支柱体:系指上船体以下至下潜体以上在设计水线面附近的狭长垂向结构,其水线截面呈扁薄、首尾端为流线型。支柱体有多种型式,根据每一片体所拥有的支柱体数量,分别称为单支柱体或双支柱体等。1.1.4.7下潜体:系指连接在支柱体下面沉浸在水下的圆形或类似椭圆形的鱼雷状结构。1.1.4.8船长L(m):(1)对于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系指船舶静浮于水面时,其刚性水密船体位于设计水线以下部份的总长,不包括设计水线处及以下的附体;(2)对于非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系指沿夏季载重线,由昀前端支柱体前缘量至昀后端支柱体尾缘的长度,并应计入下潜体从首至尾的长度与刚性水密船体位于设计水线以下部分的总长(不包括设计水线处及以下的附体)之差的50%。1.1.4.9水线面处船长Lw(m):系指船舶静浮于水面时,位于设计水线处量得的船体前后缘纵向之距离。1.1.4.10支柱体水线长度(m):系指船舶静浮于水面时,沿设计水线处量得支柱体的昀大长度。对于前后独立设置的支柱体,取一个片体前后同一方向上的各支柱体长度之和。sl1.1.4.11下潜体长度(m):系指单个下潜体从首缘量至其尾缘的水平长度。若一个片体中的下潜体只数为1个以上时,应作累加计入。lhl1.1.4.12船宽B(m):系指刚性水密船体的昀大型宽,不包括设计水线处及以下的附体。1.1.4.13水线下最大船宽Bw(m):系指船舶静浮于水面时,位于设计水线以下量得的昀大型宽。1.1.4.14水线宽Bwl(m):系指船舶静浮于水面时,沿设计水线处量得支柱体的昀大型宽之和,如,见图1.1.4.1。∑==21iwliwlBB21.1.4.15下潜体宽Blh(m):系指单个下潜体的昀大型宽。1.1.4.16支柱体宽度Bs(m):系指单个支柱体的昀大型宽。1.1.4.17型深D(m):系指片体的下潜体纵中剖面处的昀低点量至干舷甲板边线的垂直距离。1.1.4.18水线下支柱体深度Ds(m):系指位于船中处从水线面量至下潜体与支柱体壳板交线处的垂直距离。1.1.4.19设计吃水d(m):系指船舶静浮于水面时,沿设计水线在船中处量得的刚性水密船体的型吃水。1.1.4.20满载排水量△(t):系指船舶满载出港状态静浮时的排水量,通常等于昀大营运重量。1.1.4.21水线面系数Cwp:系指按下式算得的系数:∑∑=niwsniwWPiiiBlAC111式中:AW1i——沿设计水线截得的一个片体中的第i个支柱体水线面积,m2;ls1i——沿设计水线处量得的一个片体中第i个支柱体的昀大长度,m;Bwl1i——沿设计水线处量得的一个片体中第i个支柱体的昀大型宽,m;若在一个片体中设置了前后独立的支柱体,即,则应将A2≥nW1i和ls1i与Bwl1i所围矩形面积按公式计入一个片体内所含的总量。DsdDBw下潜体BlhBsBwl2Bwl1连接桥上船体湿甲板下甲板主甲板支柱体舷台B图1.1.4.1典型横剖面示意图3第2节检验1.2.1一般要求1.2.1.1申请CCS检验的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应按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非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应按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下同)和本指南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1.2.2新建船舶图纸审查与建造中检验1.2.2.1新建船舶送审的图纸资料除按照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或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提交下列图纸一式3份送CCS审查:(1)纵向运动稳定性模型试验验证资料/纵向运动稳定性计算书(备查);(2)船体结构规范计算书(备查);(3)船体结构直接计算资料(批准);(4)疲劳评估资料(备查)。1.2.2.2建造中检验除按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3章第3节或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1篇第3章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试验外,尚应对船体变形予以关注。1.2.3现有船舶的初次检验1.2.3.1不在CCS检验下建造的现有小水线面双体船,除应按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3章第5节或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1篇第3章第3节的相应要求进行检验外,尚应:(1)按本章第1.2.2.1条提交的图纸进行评估;(2)按本章第1.2.4条的有关特别检验要求进行检验。1.2.4建造后检验1.2.4.1建造后检验应按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3章第4节或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1篇第4章的要求进行。1.2.4.2年度检验时,除按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3章第4节或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1篇第4章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检查水线以上支柱体、湿甲板结构和舷台结构区域的腐蚀、损坏或其他缺陷,并确认结构处于良好状态。1.2.4.3特别检验时,除按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3章第4节或CCS《钢4质海船入级规范》第1篇第4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检查:(1)下潜体、支柱体和湿甲板结构和舷台结构区域的腐蚀、损坏或其他缺陷,并确认结构处于良好状态;(2)舷台结构区域、支柱体与下潜体连接处结构的腐蚀、损坏或其他缺陷,并确认结构处于良好状态。5第2章结构设计原则第1节一般规定2.1.1一般要求2.1.1.1本章要求适用于第1章规定的小水线面双体船。本章未作规定者,对于高速小水线面船,应按照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的相应规定;对于非高速小水线面船,应按照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的相应规定。2.1.1.2对于有限航区和指定航线营运船舶,本指南的有关要求可按CCS《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或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的相应规定和/或其他公认的方法进行适当折减。2.1.1.3对于高速小水线面双体船,其营运水域应不超过近海航区营运限制。2.1.1.4船体结构的直接计算和疲劳评估可按本指南第6章和第7章规定。2.1.1.5小水线面双体船的材料及建造工艺应满足CCS《材料与焊接规范》的有关要求。2.1.1.6小水线面双体船船体的主要结构一般不采用合成/混合材料。次要构件和上层建筑,包括甲板室部分可采用非金属材料制造。对于与合成/混合材料相关的结构设计,必须予以特殊考虑。2.1.1.7小水线面双体船在设计阶段应尽可能地采用模型试验、实船验证和借鉴实船建造经验。2.1.2结构设计与布置2.1.2.1本章规定基于小水线面双体船为常规的结构布置、焊接连接及平板或曲板的加筋板结构。其他类型的结构设计、布置和/或建造形式应予以特殊考虑。2.1.2.2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船体主要结构,特别是承受船体横向弯矩的构件尺寸,应按本指南第5章的规定进行直接计算分析予以确定,且不应小于本指南第4章有关构件的昀小尺度要求。62.1.2.3对于船体主要结构中的关键细节,如舷台与连接桥及支柱体、支柱体与下船体的连接区域,应使用直接计算方法评估应力集中程度和按本指南第6章的规定进行必要的疲劳分析。2.1.2.4小水线面双体船的结构设计应确保主要结构传力的连续性,特别是承受横向弯矩的横向结构构件应连续地通过结点区段,且应注意光顺过渡,避免锐角和陡峭的变化,尽量减少应力集中效应。该处板厚和构件尺寸应适当加强。2.1.2.5对于连接桥甲板结构,包括主甲板和湿甲板,除特别许可外,横梁和强横梁应穿过纵桁或纵舱壁,在中断时应采取措施保证结构的横向强度连续性,如采用等效的中断加肘板的方式等。2.1.2.6设置于支柱体内的垂直扶强材和梁,在与水平框架的交汇之处应尽可能地保持连续。下潜体中的纵向构件应尽可能连续延伸。2.1.2.7在支柱体首尾与下潜体交汇处,若下潜体外伸较大,则纵向构件一般应穿过横向强框架或横舱壁。也可采用等效方法替代,同时对支柱体和下潜体的交汇区域处进行局部加强。2.1.2.8甲板纵材和强横梁的高度应不小于纵骨和普通横梁穿过其腹板所开槽口或其他开孔高度的2倍。一般应在普通横梁穿过露天甲板和湿甲板纵桁的腹板开口处的对应位置下,每隔1档设置垂直扶强材。2.1.2.9除特别认可或本章特殊规定外,结构构件应有效地与邻近结构连接。肘板的趾部和构件端部不允许断在未与邻近结构搭连的板上。如构件端部未按要求进行连接,则应对其端部的削斜度予以特殊考虑,且采取凹向软趾的肘板或不大于30°的端部削斜型式。肘板的趾部或削斜端部与毗邻的支承结构之距应保持在25mm以内,且趾部或削斜端部的高度一般应不超过15mm。2.1.2.10桁材和其他内部结构件腹板上的开孔应避开集中载荷或高应力区域。结构件上的开孔通常应避开支承结构。腹板上的槽口应设填板。人孔和减轻孔的布置也应避开集中载荷或高应力区域,且应有合适的圆角半径。除某些补偿要求外,孔高一般应不超过构件高度的0.5倍,孔宽一般应不超过构件高度的0.75倍。72.1.3结构细则2.1.3.1结构结点应尽实际可能设计成将硬点、切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