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主要思想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南阳人(今河南孟县人),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从董仲舒的儒家神学过渡到宋明理学,韩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有承前启后的作用。2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3•韩愈出生于小官僚家庭,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学习勤奋,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4•贞元十六年冬,韩愈34岁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5•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文武双全)•思想上,倡导并发起复兴儒学(运动),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倡导新古文运动,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教育上,倡导师道运动;打破习俗偏见。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6二、性三品及教育的作用1.性三品韩愈把性与情并提,性为情的基础;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善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是恶的;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人性有上中下品,还有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只能刑罚制之。2.教育作用①教育对不同的人性发挥的作用不同;②教育只能在已定的品位之内发生作用;③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五常道德:仁义礼智信;五经教材)7•三、论教育目的与作用•教育目的:教育要“明先王之道”(即仁义道德,体现在儒家经典之中),使人们明白“学所以为道”。•通过教育的手段,让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回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老。•韩愈主张的道是一个有为的现实世界,追寻的是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原则;•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体道,悟道,行道;8•四、教师观:《师说》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韩愈重视师道的原因•1、师道即君道,尊师就忠君;•2、学校教育衰落,“耻学于师”,闻拜师则“群聚而笑之”;•3、科举使文学的地位超过经学,儒学消弱。•韩愈倡导时代与其推动复兴儒学和新古文运动一致,捍卫道统。9对教师问题的见解1、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传儒家之道,修己安人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授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道”统帅“业”“业”体现“道”,“道是主导,”业“是从属2、教师的标准:以“道”为求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无常师”3、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提倡“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专攻,闻道有先后“,”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反映了能者为师,教学相长的民主思想。10五、人才观韩愈认为治国人才需靠教育培养,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用德礼而重学校,学校的任务在于培养官吏,整顿国学,转变学风,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恢复地方学校。(潮州,袁州)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要善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正确对待人才,要求统治阶级应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11六、教学观学生要“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对于文与道:文道合一;学古文着眼于学古道;学习名家范文;他对于“为文之道”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有独创的语言,力求“不袭蹈前人”等。关于学习1、业精于勤“业精于勤,慌于嬉;行于思,毁于随。”2、博约结合“读书患不多”、“贪多务得,细大不捐”3、“师其意不师其辞”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4、“诵文思义”积极思考关于教学方法重视因材施教;注意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