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教学难点: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1、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生(背诵《静夜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古诗词三首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2【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2、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3、师范读(画节奏和正音)。4、生齐读。5、师生,生生配乐读。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1、出示纲领性问题: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2、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3、师引导理解感悟:预设:◆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师引导: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引导学习第一二句)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看看第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3①找出诗中一、二句的三个地名,并根据诗后面的注释画出三个地名的方位图。②说说钟山与诗人的关系。③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一、二句的诗意。(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说板书:近)师小结:理解得真好,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指导朗读,读中理解。师:让我们带着王安石的心情来读这两句(生自由练读)。师:京口呀,你不远啊!(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呀,你好近哦!(生读)——钟山只隔数重山。师:山重水叠的家乡,就在眼前,就在心底!(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师:真的好近好近啊!(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回到第三句,结合学习第四句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作者在瓜洲望着京口和钟山,他望到了什么?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请同学们轻轻读三句,并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要求:①细读三句,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一句的诗意。②“绿”在这里做何解释?从“绿”字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③从“又”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组织全班交流,重点探究:·“绿”:形容词作动词用,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资料袋“小故事”。语言训练:从“绿”字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又”: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板书:久)◆点破第二问:所以诗人问明月——(生:何时照我还)学生说说对这一句的理解:【预设:明月寄相思,月亮蕴含着团圆之意……】四、走近作者,读出诗韵。4(播放音乐)景是如此之美,难怪作者是一次次回不能回,想还不能还。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但写出了景之美,更是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师:面对满目春色的京口、钟山,正是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个别生读)。师:面对着荡漾的春水,岸边的柳绿花红,诗人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小组读)。师:荡漾的春水,柳绿花红,眼前是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诗人切想家而不能回,只好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集体读)。师:不知什么时候,一轮明月悄悄地升起,孤独的诗人仰望孤独的明月,情不自禁问——明月何时照我还(个别生读)。师:问明月,我心中的万般思念向谁说?哎,诗人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个别生读)。师:远方的亲人啊,何时才能再见,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小组读)。师:啊!家乡的亲人啊!我何时才能回到你们中间,我们一起来问——明月何时照我还。(集体读)。师:诗人泊船瓜洲,回望一江之隔的京口,回望数山之遥的钟山,面对春风明月,思绪飘悠,思乡之情缠绕绵绵,挥之不散呀,真是斩不断理还乱。哎,还是别再问了。五、走进诗境,感悟诗情。1、分句引读。师:作者绯徊于瓜洲渡口,回望故乡。不禁吟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师:春风徐来,柳绿花红,正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明月初生,古渡凄迷,此一别故乡亲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只好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2、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领悟诗境。师导读:九百年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泊船长江北岸,古渡瓜洲,回望故乡,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怀乡之作。读——生齐读古诗。六、体会写法1、引导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生:借景抒情)2、小结: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5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七、学法小结:写景抒情的古诗怎么学——1、初读,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诗意2、抓住景物,想象画面3、体会情感,深情诵读4、体会写法,学以致用八、激发感情,拓展延伸。1、课件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写景抒情的古诗。九、布置作业:1、默写《泊船瓜洲》;2、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附:板书设计:5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写景抒情——王安石近◎瓜洲~~~~~~~~~~~~~~~~何时还~~~~~~~~~~~~~~~~久◎京口△△△钟山思乡情切65、古诗词三首之《秋思》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3、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教学重难点: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2、“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查找诗作者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二、初读设疑,切入“思”情。过渡:回顾写景抒情古诗文的学习方法,那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词有什么异同呢?1、初读设疑。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出示温馨提示: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2、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73、指导书写“洛”,注意左右结构。4、读出节奏。三、深入品读,感悟诗意(与原稿相比,调整了顺序)1、过渡语:不错,有那么一些味道了。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写完家书后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找原因,说说你的理解。2、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问题。3、引导品读“见秋风”——探寻“思源”师: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请你来读这一句。请你再读这一句。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谈)我也疑惑了,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预设:——看到飘落的树叶。师:是飘零的落叶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呀。你都已经读出画面了。除了落叶飞舞的情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看见别的人一家团聚。师:看到他人和家人团聚,诗人会想起些什么呢?(生谈)我想这对离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刺痛,因为和别人的团聚相比,他就显得更为——孤单了。这正是他当时的心情啊。师: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孤独、忧伤、寂寞……)◆指导朗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你真是诗人的知己啊,就请你读,读出他的孤独;都说知音难觅,诗人有你这位朋友,一定会感到温暖的。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张籍的寂寞深深埋于心底,也请你读出来。◆师小结:一阵秋风,一份愁绪,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秋思》。试着把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生自由读、指名读)4、组织全班交流:写完家书后诗人又做了些什么?预设:学生用第三四句来回答——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又开封”8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封”是什么意思?(信)“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信)“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又把信打开)师:把信封好,拆开;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生谈)师: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师:知道“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吗?(捎信的人)是专门送信的人吗?补充资料:古时候并没有邮政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要么由家中的仆人传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带。诗中应该属于什么情况?(托人捎带)你们知道吗?对于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家书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2)过渡:诗人为什么“又开封”呢?引出——复恐匆匆说不尽师: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