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梅、雪、菊、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义的研究❶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一种喻象的语码作用,因而写雨中的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境,雨寄托着诗人的喜悦,承载着离别的相思,吟唱着人生豪情悲苦,演绎着境遇的起伏。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禅思,雨中有苦味,雨中有风雅。❷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结合,也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方式。❸梅“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梅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讼《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青春不如”“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说:“诗老不知梅格在,跟更看青叶与绿枝。”陆游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❹古人对雪的称呼有很多,比如“六出”“六出飞花”“六出冰花”“六花”“六英”“六飞”等,“出”即花瓣,因雪花一般为六瓣,才有这些称呼。这种叫法自唐以后较为盛行,如唐代高骈《对雪》中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欧阳修的《少年游》中有一句“春丝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的诗句;元代白朴《踏莎行·咏雪》中也有“冻结南云,春风朔吹,纷纷六出飞花坠”的句子,古人还去雪白如玉之意,将它称为“玉花”“玉蕊”“玉妃”“玉英”等,如宋代苏轼《和田国博喜雪》中有“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的句子。古人还常称雪为“玉蝶”“玉龙”,主要取之于漫天飞落时的情态,如元代华幼武《春雪》中有“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唐代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有“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的诗句。被称为“狂子”的张元,想象则更为惊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诗人借助神话,大胆想象,把满天飞舞的雪比作天庭三百万玉龙交战而落下的败鳞残甲,真是神驰天外,奇思妙想,气魄宏伟。雪还经常被称作“瑶华”“琼华”“琼英”“碎琼”等,如唐代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中有“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代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中有“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宋代杨万里《观雪》中更有“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的句子。此外,雪还被称为“瑞雪”“瑞花”“瑞叶”等,如宋代范成大的《雪后雨作》中有“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的句子。古人写雪多用比喻。如因其飘落时姿态轻盈,故常用“鹅毛”“柳絮”等作比。唐代司空曙《雪》中就有“乐又春苑望鹅毛,宫殿如星树似毫”的句子;宋代黄庭坚在《踏沙行》中也写过“堆积琼花,铺陈柳絮,晓籁已没行人路”的句子,比喻可谓新颖,读来很有气势。此外,又因雪的色泽、形态与盐相似,便有人把它比作盐。如清代徐凯《偷声木兰花。春雪》中有“春阴晕墨阑干透,飞絮撒盐萦白尽”的句子;明代李东阳《咏雪》一诗中还把雪比作了“水精盐”:“甲地好开云母障,贫家空照水精盐”。❺菊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的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一、隐士的象征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中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正是体现他对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逸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二、斗士的象征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城,满城尽带黄金甲。”在期待有明显予以的倾向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同时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展示的代表。三、伤感的象征李清照的啊,《醉花阴》中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抒发情思的对象。用“瘦”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想念。四、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因此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就像白居易的《咏菊》中写的“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只见案桌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之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合,苏东坡被贬黄州。苏东坡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东坡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❻古代把酒与诗连在一起,如李白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可见诗人这是借酒抒情,借酒感慨,借酒诉苦!从诗歌的产生到明清时期的诗歌发展、变化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的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杜甫的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没钱的时候“樽酒家贫只旧醅”。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作者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潇洒与飘逸,为了酒连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也得靠边站。尤其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酒对每一位诗人个体来说,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缘分,因为诗人已经千古,我们不得具体而知,只能依据常理推断一二。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倘若没有酒,屈原也不会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其实这话也可以说成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否则他也不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国而“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与诗人情感的抒发,情绪的释放关系可见非一般可言。在阶级社会,尤其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权和利的纠葛往往会导致当权者人性的扭曲和心理的不健全,诗人耿直和率真的个性,使得政治抱负,往往无法施展,更有甚者生活贫困潦倒,在这样的境地,诗人身心极度疲惫,抑或寄情于山水,抑或寄情于酒。若没有酒,那诗人的身心何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