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看孟子是如何阐述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③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④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小组合作探究。②学生自主学习。③加强诵读。④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②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检查预习(一)文学常识填空: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战国中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又与孔子并称“”。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作《》七篇。宋代朱熹将《》《》《》《》合称“四书”。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散文家亚圣孔孟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自主学习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整理知识点,疏通整段大意。活动时间:8分钟形式:独立翻译,小组合作谈论疑难知识点。要求:认真勾画刻下注释,在文章上做标注(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自主学习目标: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自主学习任务1:1、何谓“浩然之气”?1(用原文回答)2、找出原文中论述“义与气”关系的句子,并概括二者的关系。1+3:活动时间:8分钟形式:形式: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要求:认真勾画,在纸上作答,表述流畅(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义与气的关系:气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不要停止,不要忘记。内心真正有了“义”,才可能有浩然之气。自主学习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自主学习任务1:结合课下注释,整理知识点,疏通整段大意。活动时间:8分钟形式:独立翻译,小组合作谈论疑难知识点。要求:认真勾画刻下注释,在文章上做标注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自主学习目标:理解孟子“大丈夫气节”的基本内涵。自主学习任务1:1、何谓“大丈夫”?2、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为什么33、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试举一两个说明理由2活动时间:10分钟形式: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要求:认真勾画,在纸上作答,表述流畅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讨论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情感上是不认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总结一、孟子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2.善用比喻、寓言。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邦国的主权在民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主。国君以保民为职分。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反对不义的战争。作业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4、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讨论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亮剑》中的李云龙等。5、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义与气关系的句子: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说明气一定要得到义与道的配合辅助)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说明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动)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浩然之气”重在内在培养,最重要是在内心积累和培养“义”,而非用外力的作用来得到它)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译文: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就会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它的。行为上有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就萎缩了。”(二)重点句子翻译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即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即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即义)上,实现志向(的时候),就和民众(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他做大丈夫!”。(二)重点句子翻译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才能。(二)重点句子翻译(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B.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确实。C.管夷吾举于士士:指读书人。D.发于声,而后喻。喻:明白。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敢问夫子恶乎长?予助苗长矣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不阙秦,将焉取之C.非徒无益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戍卒叫,函谷举3.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A.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B.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助。C.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横塞。D.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歉”,歉疚。CBD(三)选择题: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人恒过,然后能改B.必先苦其心志C.行拂乱其所为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B.助之长者,揠苗也。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AA研习课文齐读《孟子·公孙丑上》: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配义与道”形态性质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研习课文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2)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4、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研习课文5、“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孟子的“人格修养”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讨论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3、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讨论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情感上是不认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讨论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