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九章群体心理面面观2010年12月17日,一名突尼斯街头小贩因抗议城管粗暴执法而举火自焚,这把点燃阿拉伯之春的火花最终蔓延到世界各地,一个个独裁政权土崩瓦解。过去三年,在突尼斯、开罗、马德里、纽约和全世界数以百计的城镇乡村,普通百姓发出他们的声音,要求有尊严的生活以及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十八天街头革命终于以政治“强人”而著称的穆巴拉克总统下台而告终,穆巴拉克曾经在与以色列的中东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埃及及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英雄,但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上总统以后以铁腕手段统治了埃及三十年。没有节制的权力滋生腐败是必然的,穆巴拉克至高无上的权利让他的家族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埃及国家的经济,他们家族的总资产保守估价也在四百到七百个亿美元之间,家族腐败经济导致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停滞,失业率大幅攀高,物价飞涨,最后终于才有了全世界都看到的埃及街头革命。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的影响,利比亚出现反对卡扎菲统治的示威游行,并很快转化为内战。6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签发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8月20日,反对派发动针对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战,攻入了该市,并在全城搜捕卡扎菲。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并在随后执政当局武装与卡扎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终年69岁。是什么群体心理学的内涵为什么群体心理研究的必要性怎么做群体理论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第一节群体心理学概述群体心理学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群体的预测力更强不借助于个体心理学,也许不能明白有人为何要杀人如麻;没有群体心理学,则人们永远无法理解,为何仍会有那么多人认为他不但做得正确,并且伟大无比(《群氓的时代》)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希特勒本身的问题信徒的问题群体心理研究的必要性1、人生活在系统中•微观系统(microsystem),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中间系统(mesosystem)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外层系统(exosystem)。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宏观系统(macrosystem)。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2、人格特质变量对个人行为预测有效性的局限例如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出现的可能性非常低3、心理咨询有效性的启示:必须纳入环境,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解决来访者的内在心理问题离不开疏清各种关系,这种关系属于不同的群体。家庭治疗的理念是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4、群体效能感的提出——从自我效能感到群体效能自我效能强调个人的努力产生的影响,不等于忽略集体。如何解释团体行为——“三个和尚”团体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如何使大家协同工作,使行为更有效5、统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学生的入学成绩、学生性别、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班级氛围、班主任和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室环境、学校类型等分层数据数据分层法是指性质相同的,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质量变动的因素很多如果不把这些困素区别开来,难以得出变化的规律。数据分层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按不同时间,不同班次进行分层,按使用设备的种类进行分层,按原材料的进料时间,原材料成分进行分层,按检查手段,使用条件进行分层,按不同缺陷项目进行分层,等等。数据分层法经常与统计分析表结合使用。学生个体变量班级层次的变量学校层次的变量。群体心理学的历史冯特民族心理学,1900年勒庞乌合之众/群众心理学弗洛伊德《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勒温群体动力学第二节群体一、群体(group)1、什么是群体?一个具有共同评价与情感、持续进行相互作用、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从事共同活动的个体结合体。它是介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人群集合体。2、群体的本质共同命运的体验某种正式的或者含蓄的社会结构的存在:地位,角色关系他人知道该群体的存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群体心智:个体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是不可能做出某种行为的3、构成群体的要素/标准(1)群体要有一定的规模(2-50人);(2)成员间有一定程度的沟通互动;(3)有共同的目标,并为此相互竞争与协作;(4)群体认同感,形成有结构的人群联系;(5)群体归属感:成员之间相互依赖;(6)成员关系相对稳定,能维持一定时间;(7)群体有规范制约;4、群体的形成形成阶段:检测探索阶段震荡阶段:竞争切磋阶段规范阶段:规范情感形成阶段执行阶段:相互协作阶段中止阶段:解散或瓦解阶段5、分类大群体(50人以上);小群体(2-50人);小小群体(2-7人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实属群体与参照(榜样)群体第三节群体的基本过程一、成为群体成员•主动性强、弱对成员资格获得的影响1、勘察群体考察群体,选择加入的可能群体群体流动人们希望加入那些为之提供最大报酬、付出最小代价的群体(列文,莫兰,1994)人们在其他群体中的先前经验提供了选择群体的信息思考:社团纳新如何最有成效?描绘群体:文字,图画——给别人一种美好期望;提供真实描述前期投入:精心准备程度的差异唤醒认知失调:降低不一致——入会仪式越苛刻,促使个体对群体的积极评价提高,从而群体凝聚力越强2、自我概念的变化新成员经历自我再界定的过程社团新旧成员互动的行为分析群体命名对群体凝聚力的影响3、加入群体群体欢迎模式对群体凝聚力、群体认同的影响热烈欢迎刁难新成员:过渡仪式刁难的结果是群体成员对群体认同增强,其原因在于加入群体经历了令人不快的过程,降低了对群体低于预期的失望情绪:二、相互依赖与群体过程命运相互依赖同舟共济小组表现决定个人命运时,人际互动的影响效果比较任务相互依赖个人奖励、小组奖励对群体绩效的影响三、完成任务与维持关系互动过程分析:目前研究者忽略的一点社会情感领域:积极1展现团结,提高他人地位,提供帮助,奖赏2展现紧张释放,开玩笑,欢笑,展现满足3赞同,展现消极接受,理解,同意,遵从第三节群体心理效应1、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也叫社会促进,指个人的活动因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导致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有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两种表现。奇怪的结果迈克尔(Michael,1982)发现,一个优秀的撞球选手,在隐瞒观察的条件下击中的概率是71%,在有四位观察者观看时,击中率是80%;而能力较低的选手,隐瞒观察条件下的击中率是36%,有观察者时是25%。优秀选手:71%(隐瞒观察)------80%(现场观察);能力较低的选手:36%(隐瞒观察)------25%(现场观察)1897年,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特瑞普里特发现,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24英里,在旁边有人跑步伴随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1英里,而在与他人骑单车竞赛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2.5英里。因此,特瑞普里特认为个体在进行作业操作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是与他人一起从事一项行为操作,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他把这个现象叫做“社会助长”。早期的社会心理学Allorp(1920)实验实验目的–要求被试根据所给的词汇(如建筑),在纸上尽可能写出相关的词汇(如砖、瓦)实验设计–实验共分三次,每次要求被试必须在一分钟内完成,其中有独立完成的(条件1),和另外两个人在场完成的(条件2)实验结果–93%的被试有他人在场的情境下成绩更好2、社会助长的原因解释•优势反应(个体反应的结构层次里,最有可能采取的反应。)比较容易被激活。•具体因素•工作内容的性质/难易;•个体特征:年龄、性格;•动机的驱动:竞争/成就/亲和动机;•有无评价以及活动者对评价的知觉度;•外界刺激的干扰,他人数量/重要性等;•注意的分配与转移;社会助长的驱力理论驱动理论(Zajonc,1965)。又称为优势反应强化说。该理论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认为他人在场的主要作用是唤醒并增强了优势反应的倾向。即他人在场具有激励性的作用,这种激励使熟练的、易学的、优势的行为变得更容易,却使生疏的、难学的行为受到抑制。如技术熟练的人在他人在场时,表现会更好,但是,对技术不熟练的人,只能适得其反。这种增加的驱力是帮助还是干扰成绩依赖于任务的难度。当一项任务要求的反应是优势反应时,增加的动机就是有益处的。优势反应就是那种在特定情境下最可能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是已经学习好的反应。因此,他人在场对相对简单的任务来说能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同样,对于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他人在场也可能会提高他的成绩。但是,当一项任务是一些复杂的或掌握的不是很好的反应时,其他人在场就会降低其成绩,例如解决难题,记忆新材料或写反驳古代哲学家的语录。扎荣茨蟑螂实验:(1)研究者在过道用强光照射蟑螂,观察蟑螂过道进入暗箱与其它蟑螂在过道傍边时哪一种更快?(2)第二个实验是将实验难度增加,设置许多过道,只有一条通往暗箱与其它蟑螂在观察时哪个更快?该现象也发生在动物身上经典实验:扎荣茨(RobertZajonc,1969)和他的同事设计一个装置,用来观察蟑螂的行为是否会受到同类存在的影响简单迷宫:有观众时,蟑螂完成的更快;复杂迷宫:有观众时跑得更慢?为什么他人在场会引起生理唤醒第一种解释认为他人在场能提高我们的警觉:比如当房间里有其它人时,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警觉,也许这些人会做什么需要我们回应的事,应为这些人比物体更具有不可预测性。此时我们大脑会保持一定的警觉从而促进大脑的唤醒状态。第二个解释是:人们总是对其他人如何评估自己非常关心。当他人看你做事时,你感觉他人在对你评估,如果你变现的很差的话将会尴尬,而表现的好的话将会更加满意。这被称为“评价焦虑”,也能促进大脑的唤醒。第三种解释是分心导致生理唤醒,不管是他人在场还是嘈杂声都会照成分心。所以,如果你非常熟悉一个任务时,他人在场更有助于你的发挥,但是你若要学习新的内容,则需独自学习。3、社会堕化Socialloafing是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导致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4、产生社会堕化的原因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社会促长与社会抑制他人在场警觉、评价焦虑、分心冲突个人努力得到评估唤醒状态简单任务表现提高复杂任务表现下降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在现实中的应用[1]根据任务复杂性特点设置对应的办公环境科研办公一线生产•[2]降低任务难度。提高员工技能(如新入员工培训),或工作任务难度设计简单化(如工作设计),降低社会抑制的负作用。第四节群体规范(groupnorm)1涵义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是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准则。广义上,包括法律/制度/道德/文化/风俗等。狭义上,包括校规/厂规/守则/纪律等。2功能群体存在的支柱;评价准则;约束;矫正行为;谢利夫(M.Sherif,1935)的研究,他的兴趣在于考查群体是怎样形成规范的。他利用自主运动效应,认为群体将会建立起成员愿意服从的规范。让被试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给被试看一个发光点,要求他判断光点移动的距离。事实上,光点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对于在

1 / 10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