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儿学习即活动。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很重要。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学习的分类: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㈡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㈢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称为替代学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特点:1.并不依赖直接强化;2.具有认知性;3.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观察学习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㈠、罗杰斯罗杰斯的学习观: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2、意义学习。3、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5、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人本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1、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2、学习过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3、学习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发展的潜能。4、如何促进学习:(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4)从做中学。评价人本主义:贡献:1、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2、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3、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局限: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2、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三、认知学习理论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主动通过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极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的过程。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发现法学习的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2发现法学习的局限:①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②“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是不可能的。③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极少数学生;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一般教师很难掌握。④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⑤发现法适合用于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主要以概念形成方式获得概念。㈡、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1、逐渐分化原则,即强调从一般到具体;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评价贡献:1、立足教学实际,将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2、倡导逐步分化的演绎教学,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局限:1、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2、教学思想不符合技能的掌握。3、没有给发现学习应有的重视。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㈠、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是生成的(建构的))2、学生观(学习者是主体)3、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动机:动机是激发、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的类型: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动机的起源分);2、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起因不同分)。培养幼儿学习动机的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2、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3、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4、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5运用适宜的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迁移: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促进幼儿学习迁移的策略:1.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2.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3.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4.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社会性: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为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的心理特征,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依恋: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依恋的类型:①安全性;②回避性;③放抗性。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安全型依恋:(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回避性依恋:(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反抗型依恋:(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时、恰当做出反应;(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早期依恋与儿童日后发展的关系:1、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2、依恋对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具有广泛影响;3、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可以预测今后依恋的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对他人观点的推断。3-6岁的幼儿: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够认识别人的情感,并且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体验别人的情感的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儿童社会认知影响因素:1、幼儿自身因素对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2、同伴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3、教师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4、文化差异与幼儿的社会能力。促进:教师应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2、教师应给予幼儿轮流活动的指导;3、教师应给予幼儿角色扮演的指导;4、教师还要给予幼儿分组配对的指导。同伴发展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1)是个体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后盾,归属的需要;(2)对社交能力、行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3、对儿童的认知、学校适应、学习等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类型:①受欢迎型;②被拒绝型;③被忽略型幼儿社会性教育原则:1、情感支持原则;2、行为实践原则;3、榜样性作用原则;4、一致性原则;5、随3机教育原则。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培养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包括:1.对问题的敏感度,即发现新问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适应性;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不同寻常的思想的能力;5.再确定性,即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和机制的能力;6.洞察力,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并进行意义变换的能力。幼儿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过于重视模仿和知识的灌输;2、限定幼儿的思路;3、过分苛求秩序幼儿创造性的教育与培养: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3、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读写萌发理论读写萌发:是指幼儿读写能力的获得是一个自然萌发的过程,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的。主要观点:1.语言发展包括听、说、读、写,是自然的发展历程,始于婴儿期,重点在生活情境中了解文字的使用的意义。2.根据研究,幼儿不需指导,只要有文字的刺激就能学习。故而环境中的学习远重于课堂教学。3.口说和书写都是采用相似的学习策略。4.尚未接受书写训练的幼儿,平时早已出现涂写乱画的行为。二、全语言教育全语言教学观是一种逐渐发展、自然累积的教学观念,而不是单纯根据某一家的学说形成的,它是综合各相关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所发展出来的一套完整的教学观。主要观点:第一,全语言教学观。第二,以幼儿为中心的语言学习课程。第三,让幼儿成为早期的阅读者和书写者。第四,成人要经常为孩子朗读故事书。第五,教师的态度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启示:1.通过有意义的情境2.提供具探索性的读写教材3.提供自然情境下的阅读与涂写经验4.儿童犯读写上的错误时,应温和指导,持鼓励的平常心5.统整性的语言教学,将听说读写相互配合6.营造阅读的气氛,在真实、自然、完整、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使幼儿自发的发展读写能力。7.勿太早进行读写训练,当幼儿握笔能力尚未发展时,过早的教导不但达不到效果,还会影响感官的发展,顺利的握笔写字约在5岁半开始。8.写字的动机诱发比会写字更重要。3岁前婴儿语言学习的途径:模仿强化促进婴儿语言处理的有效策略:1.积极回应;2.运用非语言交流;3.使用儿化语4.帮助婴儿拓展语言;5.适应每个婴儿的发展与需要;6.运用图画书和讲故事;7.使用语言游戏;8.创设良好环境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1、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2、帮助幼儿进行阅读准备;3、培养幼儿的言语能力;4、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1)、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2)、防止幼儿养成使用不良阅读方式的习惯;5、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强化:强化并不一定都与令人愉快的刺激相联系;强化具有个体差异与情境性。正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个体的某种反应概率率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当在某种反应减弱或消退时个体反应概率增加的刺激程序教学: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学习进程。幼儿对每个框架作出反应,如果回答正确,作出积极强化,进入下一进度的学习,如果回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