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1.费希纳的贡献:虽然费希纳建立心理物理学的意图在于证明自己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但却对以后的实验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费希纳没有像冯特那样有意识地收集资料,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编写心理学教材,整合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是他直接地影响了这种变革么并且影响了促成这种变革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一、费希纳定律。S=KlgR费希纳定律证明环境刺激和心理经验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用简单数学公式来表达。同时该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的。二、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实验心理学家从此可以使用科学的方式确定人的心理状态。三、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费希纳促使后人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他关于阈限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量表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信号检测论的发展。此外,艾宾浩斯也因受其影响,开拓性地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艾宾浩斯的贡献:一、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艾宾浩斯突破了冯特所认为的高级心理过程无法用实验方法所研究的框定,从而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二、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为了保证学习者在不受任何经验影响的状态下进行机械式学习,艾宾浩斯采用德文字母的一个元音和两个辅音制造出2300个无意义音节。三、首先提出节省法。节省法是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重复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艾宾浩斯的节省法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这种方法现在仍在记忆领域的研究中广为使用。四、建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开始急剧下降,而后趋于平缓的遗忘曲线代表了机械式学习遗忘的典型模式,并且至今仍被作为制定合理学习策略的重要依据。3.冯特的贡献:一、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二、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学现象进行量化的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走入科学的殿堂。三、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通过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的种子。4.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察法就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按照观察方式的不同,观察法又主要分为自然观察、参与性观察、个案法和调查法。相关法:相关法是一种探求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它无法确定因果关系,但是它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猜测更容易贴近事实真相。实验法:实验法就是从假设出发作出某些适合于实验检验的推论,然后检验推论的结果,来判断最初的假设是否正确。实验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确定,能够对各种可能的关系进行一一检验,做出选择。实验:实验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问题假设的过程。实验的概念中包含了几个重要的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以及实验控制。5.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是197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的,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定义。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6.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科学实验之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有效地操作或改变自变量,使因变量的变化得到有效的观测,增加实验产生有效的一致结果的可能性。7.变量:变量是指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它是实验的核心和基本特征。8、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它是实验的核心特征。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控制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是相关变量。这些相关变量中除了用于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外,还有不用于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之为额外变量。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又称控制变量。9.多自变量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10.准实验事实上是一种相关研究。11.恰当的因变量:一、有效性,即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选择任何指标首先要考虑其有效性,如果效度不高,指标就无用,反应指标的效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度。二、客观性,即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并且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能够重复进行实验、验证结果。三、数量化,即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比较等。12.多因变量设计:多因变量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13.因变量的种类:客观指标、主观指标14.混淆:额外变量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与自变量一同引发因变量的变化,最终难以区分额外变量的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实验者也无法确定哪个才是真正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即引起自变量效应和额外变量效应混淆。它还可能也能发零结果,即自变量的操作未引起因变量的变化。15.典型混淆:源于主被试间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所引发的混淆最为典型,它主要包括了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一、实验者效应。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以某种方式如动作、表情和语言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就是实验者效应。二、要求特征。被试在实验中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主试的操作,而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被试很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测,然后用自认为能满足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这就被称为要求特征。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16.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一、排除法,就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会影响实验结果,可以通过双盲实验来加以排除。)二、恒定法,就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三、匹配法:先就某些与实验有着高相关的特征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匹配分组让实验组和控制组相等。四、随机化法,就是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五、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主要方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六、统计控制法。主要方法有协方差分析、偏相关。17.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一种处理方式不会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问题是不同被试所接受的实验处理不同,因此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自变量的变化所致。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这种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间的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与被试间设计相反,被室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18.被试间设计采用两类分组技术解决等组问题:匹配和随机化设计。19.被试内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位置效应。如果实验中某个处理只在特定位置出现,那么这种序列位置产生的效应就会与处理本身的效应混淆。实验处理所处的序列位置会影响被试的反应,这就是位置效应。二、延续效应。是指在实验的进展过程中,前一阶段的处理会对后一阶段的处理产生影响。练习效应(对实验任务相当熟练,导致行为水平提高),疲劳效应(对实验任务感到厌烦、疲倦,导致行为水平降低)三、差异延续效应。是指前一阶段的处理影响后一阶段的处理效果的情形,这种影响还取决于先出现的是何种处理。解决方法:平衡设计。(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20.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向少数几个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21.绝对阈限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是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22.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包括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第二类包括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控制方法:使最小变化法中的递增、递减序列按ABBA顺序交替呈现。23.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对每个刺激觉察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还可用于确定其他很多种心理值。24.平均差误法的特点:一、刺激不再是一系列间隔相等的强度序列,而是由与标准刺激明显不同的起点开始,向调整的而最后结果连续变化;二、被试主动参与刺激的调节;三、以平均差误求得的差别阈限是一个估计值,并不完全符合阈限的操作定义。平均差误法易产生动作误差。25.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比较:一、共同点:A.选择好刺激序列和反应序列。一般情况下,刺激序列的范围要大于反应序列的范围。B.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作的反应。复杂的反应将影响测定阈值的准确性。C.较多的测量次数。阈限的操作定义明确指出,阈限值不是一个突然的分界点,而是逐渐的过渡区,必须反复加以测量。二、差异:A.阈限的操作定义:恒定刺激法最符合阈限的操作定义,但两类反应的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不完全符合。B.实验误差和控制:平均差误法中,由于它获得数据和计算的方法有所不同,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它测定的阈限不能与由其他方法求得的阈限进行直接比较。C.实验效率: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最小变化法26.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建立顺序量表时要求被试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即可。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27.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它不仅能体现事物在某种心理量上的顺序关系,还能反应出心理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建立等距量表的方法主要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它也可以由顺序量表转化而来。28.比例量表:是最高水平的心理物理量表,它不但具有等距的单位,也具有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四则运算。主要建立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29.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史蒂文斯的幂定律费希纳根据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逻辑和实验结果,提出了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最著名的心理物理函数关系—费希纳定律。提出数量估计法的史蒂文斯使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提出了心理物理学中另一个著名的心理物理函数—史蒂文斯定律。30.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两种独立指标:反应偏向指标(似然比β,报告标准C);辨别力指标d’31.hit,miss,falsealarm,correctrejection(击中,漏报,虚报,正确拒斥)P(H)=击中的次数/(击中的次数+漏报的次数)P(FA)=虚报的次数/(虚报的次数+正确拒斥的次数)32.反应时: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开始做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33.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实验中,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是十分明确的。被试的任务是很简单的,他预先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以及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选择反应时:是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的时间。选择反应时任务中的刺激与反应物之间存在多样而复杂的联系,被试预先不知道将会出现哪种刺激,因此也无法确定将要作出怎样的反应。34.反应时新法:是指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减数法和加因素法这两种基本形式。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它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利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ABC反应时任务:A反应又称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