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1/30第一章临床心理学概述临床心理学开端于:19世纪末(1896年)临床心理学: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实践来理解、预测和改善人们的适应不良、能力缺陷、情绪不适,并促进人们的适应应对和个人发展的心理学分支科学临床心理师的工作任务:1.运用心理测量、会谈、行为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问题;2.通过各种心理治疗形式(如心理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人本心理疗法、婚姻和家庭心理疗法等)来处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3.参与同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4.制定心理健康问题和新生问题的预防方案,努力帮助人们增进心里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社会功能;5.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问题的性质、原因和发病机制,改进心理评估和诊断的方法,评价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的效果。临床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第一类是基础心理学科、第二类是生物学科、第三类是社会学科临床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第一类是应用心理学科、第二类是医学学科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之间的区别:1.传统上,咨询心理学更关注正常人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以增进个体良好适应和应对为目的;而临床心理学更关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2.在美国,咨询心理学的训练大多在教育学院和教育系进行,而临床心理学的训练则在大学的心理系进行。3.尽管这两个专业的训练的主要内容都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但临床心理学的训练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等内容。4.咨询心理学更多地受到职业指导运动和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家的主要基于遗传学、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物学、心理社会学原理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学问题;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都是特别关注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的一学分支学科;健康心理学是行为医学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精神病学是用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临床心理学的主要工作领域:科学研究、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治疗、心理预防。心理治疗的近代史起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美国临床心理师的培养采用两种模式:哲学博士(PhD)模式、心理学博士学位(PsyD)模式中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师的培养方案:硕士水平、博士水平临床与咨询工作伦理守则:1.专业关系2.隐私权与保密性3.职业责任4.心理测量与评估5.教学、培训和督导6.研究和发表7.伦理问题处理临床心理学2/30第二章临床心理学研究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①对行为进行描述②估计总体参数③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④推断异常行为的发展变化最终目的或目标是,通过对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和发病机制的全面了解以开发出多种准确的心理评估技术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以便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临床心理学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会谈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其中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信度:是指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的可重复性。效度:是指该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即研究结果同实际相符合的程度。外效度:是指研究结论可以外推到其他人、其他条件、其他场合或情境的程度。内效度:指研究结果在进行该项研究的具体条件下被证实的程度。内效度是外效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且两者的目标常常相互冲突,一个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信度才有可能拥有较高的效度。客观性原则: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中不能直接观察到发生在受试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只能通过他们外显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刺激情境的分析,通过他们的内省报告加以推测。从而使研究结果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因此,临床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避免先入为主或带着框框进行研究。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指如果不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研究者能得到他所预计的结果的现像人的三种基本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整体观:在设计研究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所测量的功能活动可能受到多主方面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系统论:研究时不仅必须考察组成它的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还要探讨与同一大系统内其他事物的关系。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六个基本的步骤或过程:确定要回答的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关键的变量和测量方法、研究设计、选择样本、试试研究验证假设、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发布(1)临床心理学研究问题和假设的3个来源:临床实践、理论、以往研究的结果(2)确定关键的变量和测量方法1.关键变量的选择:个体变量、环境变量2.选择并确定对于关键变量的具体的策略方法:直接观察法、被试的自我报告法(利用问卷或调查表收集受试者个人报告资料)、生理(生化)测量法和实验任务的作业测量法。3.心理测量法的应用1)着重考察的心理测量的信度包括: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2)着重考察的效度包括:结构效度、同时效度、预测效度、会聚效度、区分效度4.生理(生化)测量法的应用临床心理学3/30将生理(生化)测量用于临床心理学研究中,主要依据下属基本假设:1)“刺激-反应”的特异性2)“行为型式-生理反应”的特异性3)症状的特异性4)一般的激活或唤起水平影响人对刺激物的生理反应的强度生理测量有下列优点:1)测量装置可以自动记录,因此较为客观,没有人工测量的偏向性2)只要保持测量条件不变,生理仪器可以相对稳定地工作,从而使所获记录能够比较准确反映受测者的情况3)生理测量可以持续进行,资料可在线,对其变化趋势可以做量化分析4)便于观察同时发生的许多现象,如环境事件、生理变化和不断发生的行为(3)研究设计:四种基本的研究设计形式:个案设计、描述设计、相关设计、试验设计(4)样本的选择:样本的选择和征募对于研究结果最终的概括能力(外效度)非常重要。(5)研究计划的实施与假设检验完整的假设检验通常包含以下步骤:①确定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②确定效应或效果的大小③确定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又称临床显著性,指一种实验操纵满足由研究者、临床家和病人所设定的效应标准的程度,它反应了从临床角度看实验操纵的效应大小(6)结果的解释和发表临床心理学研究的4种类型:描述研究、相关研究,操控(实验)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描述研究:指观察、测量和记录受试者在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行为现象的研究,这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描述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某个或某些特定现象的状况描述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会谈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1.“婴儿传记”式的个案(描述)研究:由父母利用自然观察法对孩子的行为所做的描述。2.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临床家这收集单一个案的病史、治疗经历、个人传记进行的个案研究。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可用于的方面:1)为罕见的或不寻常的现象及重要的、新异的会谈、诊断与治疗方法或程序提供详细描述。2)质疑某一理论观点的普遍适用性3)形成假设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的统计技术来考察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程度的研究。1.典型的相关研究相关系数r(-1≤r≤1)如果r大于0,为正相关;如果r小于0,为负相关。2.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相关研究观察的是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而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系统地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自变量),控制所有其他因素(无关变量),同时观察自变量的这种变化对其他变量(因变量)的影响。临床心理学4/303.相关研究的局限性1)两个变量间有相关关系,意味着其中一个变量的值改变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发生某种变化;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引起”另一个。也就是说,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2)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中介变量导致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3)即使假定两个变量间有因果关系,仅凭相关研究往往也难以断定哪个为因,哪个为果。4.相关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一系列变量的测量,研究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并可以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变量预测另一变量。2)相关研究不要求对变量试试操控,允许研究者在较大范围内确定要研究的变量及其水平,也不要求随机分派受试者。3)相关研究可帮助我们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因素),并在此基础提出病因假设。4)相关研究也可为许多心理评估方法的评价奠定基础。实验研究:研究者操控受试者环境中的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或有计划地改变受试者自身的状况,以观测记录他们行为上的变化的研究。操控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法。因此,操控研究策略也可称作实验研究策略。临床心理学的3类实验研究设计: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1.前实验设计(不严格)2.真实验设计(最严格):临床心理研究者较常使用的真实验设计有:独立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平衡重复测量设计3.准实验研究:指那些对实验条件有控制,但又未能满足真实设计的严格要求的操控研究。两种常用的准实验研究:不相当的独立组设计、匹配组设计4.模拟实验与动物模型:通过设计一个类似于真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以考察心理病例如何发生和消除,这种研究策略成为模拟实验研究。5.个案实验研究:是以单一受试者为对象的实验研究,多用于心理治疗后果的评价。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疾病的患病来探索病因、拟定防治对策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一类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的3种类型: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相关)研究、实验(干预)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最常用的手段是:流行病学调查,流调研究的统计分析指标是发病率、患病率。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患病率: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某病患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危险因子:指同某种疾病发病有关的因素保护因子:指使人免受某种疾病困扰的因素临床心理学5/30第三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体成长和发展的三个支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起基础作用)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学校因素、经济因素1.家庭因素(1)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以家为中心的周围的一种气氛和情调。(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育方式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3)家庭结构: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人类关系得以长久维持的初级群体。2.人际关系因素: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3种不良影响的亲子关系:拒绝型亲子关系、溺爱型亲子关系、支配型亲子关系)3.学校因素:教师的影响、校园文化4.经济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动力学因素、学习因素、认知因素、人格因素1.心理动力学因素(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强调心理活动的驱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本能,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造成心理异常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无意识矛盾冲突(人的心理活动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性本能与心理-性发展(口欲期、肛欲期、阳具欲期、潜伏期、生殖期)人类有两种本能:性本能、攻击本能;性本能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广义的性指人们追求快乐的欲望)2.学习因素(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者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和行为的作用,认为人出生后获得的新行为(包括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1.经典条件反射与适应不良行为(心理障碍)的习得: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华生利用条件作用的原理进行实验。2.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心理障碍:在巴甫洛夫工作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即人和动物为了达到某种合意的结果而作用于环境的过程。斯金纳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3.观察学习与心理障碍:班杜拉指出,不通过直接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得到奖赏或受到惩罚),也可以形成新行为(社会学习论)。3.认知因素:认知观点主张: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说是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心理加工的结果;异常行为是适应不良认知的产物。1.不合理信念:艾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2.认知歪曲: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思想和信念是他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即每个人的情感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