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1、人际交往的概念:指人与他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它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2.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1)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个方面(2)人际情感,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3)人际行为,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3.人际交往的类型人际交往类型归纳为八种: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4.马斯洛五种血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级别最低安全需要。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要。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尊重的需要。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自我实现需要。5.人际交往的功能一、身心保健功能。二、知识信息功能。三、自我认知功能。四、社会化功能。第二章1.人际沟通概念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如眉目传情表达爱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沟通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也叫信息交流,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2.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1.正式沟通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渠道所进行的有明确目的的人际沟通。2.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意见、情感沟通。二、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根据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进行沟通,分为直接和间接沟通。1.直接沟通是指双方面对面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意见、交流思想感情。2.间接沟通是需要经过中介环节(如中间人、中介物等)才能实现的人际沟通。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根据沟通使用符号媒介划分(一)语言沟通。1.口语沟通。2.书面沟通(人际交往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写作技巧)二)非语言沟通(解读沟通对象的身体语言)。1、定义。非语言沟通即除语言沟通之外的各种人际沟通方式,包括形体语言、空间距离、衣着打扮等,又叫身体语言沟通。在人际沟通中,人们大量应用非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兴趣和思想观念。2、非语言沟通的类型(1)目光:(2)表情:(3)动作:(4)姿势:(5)空间距离:(6)修饰:【非语言沟通的类型】简述题:◆1.倾听的艺术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的行为,我们在说的同时,必须去倾听别人的说。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善于高谈阔论、侃侃而谈,却忽视了倾听的生要性。听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哈尔·博伊尔指出,现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听别人讲话,好的听众拥有广阔的市场。那么什么是倾听?如何倾听呢?倾听:是指用耳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用心灵感受。它是收集和筛选信息的关键,直接影响所获得信息数量和性质1.专注地倾听。(1)在沟通过程中,学会排除干扰。(2)关注说话内容。(3)听清全部内容。人在说话时每分钟说多少个字,播音员语速是多少?耳及脑对语言反应速度与语速的关系?(4)捕捉要点。2.移情地倾听。3.公正地倾听。(1)要区别话语中的观点与事实。(2)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曲解对方的话语。4.学会恰当鼓励。(1)正确的启发(2)学会提问。◆简述题2.说话的技巧说话的技巧。个人良好说话,包括正确发音、适当速度、丰富语句、话中略含幽默与优美姿态等方面,这些都可以靠学习和锻炼而成功,我们要在与人沟通中用心体会和斟酌。说话是一门艺术1.了解人和人性---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1)了解听话者(感兴趣的话题,了解对方所擅长)了解听话者的需求情况。(2)了解听话者的个性。2.决定恰当的话题(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话内容(1)当你与别人沟通时,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2)恰当话题可以寻找共同点--双方都感兴趣话题,沟通关键。3.恰当地表达(说话方式)(1)注意说话的具体场合(2)说话必须考虑听话者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和背景等因素。(3)充分利用说话的时机。(4)说话时要情理相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5).话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简洁精炼言语最能吸引听话者注意力(6).美化自己的声音。4.巧妙地赞同别人.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赞同别人”这一艺术。(1)学会赞同和认可。(2)当你赞同别人时,一定要说出来。(3)当你不赞同别人时,请先不要告诉他们,如必须要委婉。(4)当你犯错误时,要敢于承认。(5)避免与人争论。(6)正确处理冲突。第三章1.自我认知的案例分析某男生过分内向,腼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1.定义。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态认知、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它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它要求每个个体做到自知自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位置。如你是什么样人?你可能会在若干不同时刻给我若干个答案,你可能告诉我你是一名大学生,也可能告诉我你是一个有主见人,甚至告诉我你是个连自己也不了解人。然而就在你思考如何回答问题时,启动了人类最特殊心理意识。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自卑。与自负者完全相反,自卑者看不到自我价值,很容易轻视自己。与人交往时候言词唯唯诺诺,表现畏首畏尾,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别人善意的玩笑也会当做挖苦讽刺。自卑者常常以讨好别人方式来争取友谊,可事与愿违,连自己都看不起人,别人就更是不屑与之交往了。那么如何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性与全面性是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前提条件。全面性即要看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也要看到自身长处。客观性即客观正确的对待。做到扬长避短。人的自我认识理论-乔哈窗口理论。由乔治和哈里的心理学家提出来,理论模式是一个“田”字格,像一个窗口。内容:人对自己认识可以用一个坐标来形容:横坐标是自知、自不知,纵坐标是他知、他不知。由此横、纵坐标交叉构成的四个部分便是人的自我认识:自知他知的部分叫“公开的我”,自不知他知的部分叫“盲目的我”,自不知他不知的部分叫“未知的我”,自知他不知的部分叫“秘密的我”。人可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认识自我三条渠道:(1)比较法——从我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我(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2.自我认知的作用(一)自知者智。(二)知人者明。对他人的认知1.知人善交。2.知人善任。3.知人善教。(三)对人际关系认知的重要性。3.自我认知的特性一、人际认知的选择性。(一)概念:人们只对某些符合自己需要和兴趣的人及其本身所谓“有意义的特性”进行选择性反应,这就是人际认知的选择性。影响因素:1.从客体因素来说,认知对象的新异性和刺激强度影响着人际认知的选择性。2.刺激强度,并不是指物理强度,而是指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和价值的大小。(二)从主体因素而言,认知者的主观状态,如需要和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也影响着人际认知的选择性。1.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去观察他人,并选择那些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的人作为认知对象。2.由于认知者的经验水平不同,对同一认知对象的认知侧重点各不相同。3.认知者的情绪状态对认知的选择也有直接影响。二、人际认知的理解性。指人们在人际认知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理解认知对象的人品、特性和作用。三、人际认知的投射性。四、人际认知的整体性。五、人际认知的平衡性。六、人际认知的恒常性。七、人际认知的偏差性第四章1.人际印象的概念一、人际印象概念及形成要素1概念:指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2.人际印象形成的三种模式(1)是社会认知对象(客体)形成的印象。(2)在交往接触中头脑里形成的观念象。(3)不仅指对人的外在形象,更是对人格等心理因素的评价。人际印象的心理效应(一)第一印象:(二)首因效应:(三)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的启示思考题: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对我们的启示?第一印象: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称直接第一印象,其认知信息大部分来自认知对象的外表特征,至于认知对象的人品、才华、个性等内在特征,虽然在言谈举止中能够或多或少地感知一些,但却是很有限的。所谓间接第一印象是指认知主体首次通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个人档案等间接途径获得的有关认知对象的信息而形成的第一印象。现实中一般针对直接第一印象而言。首因效应:实际上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心理学上又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作“前摄效应”,即人们对最初获得的信息,记忆深刻,并会影响到对人以后一系列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它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1.它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对这种“先入为主”作用,要积极利用,利用它为自己树立良好的第一交往形象,顺利打开人际交往的局面。因此,做好第一次谈话,第一次汇报,第一件事,踢好第一脚。因为第一印象是人际认知的起点,它虽然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今后交往的行为。在职业场上的应聘中,主考官一般根据第一印象对前来应聘人员做出取舍决定。根据心理学研究,在招聘场合,主考官一般都会在3-5分钟的时间内形成对应聘者的总体印象,从而决定是否利用。因此,应聘者就要把握这短短几分钟的关键时刻,展示充满魅力的自我形象。而在第一印象形成中,人们获得信息主要是有关他人的外貌、谈吐、特征、仪表仪态等。因此须注意打扮要得体、仪表要出众,须注意非语言线索的运用,语言要精当、恰到好处,一举一动要流露自信,说话要坚定有力,充分展示自我的才华。2.晕轮效应的成因----中心特质论1.晕轮效应的特性1遮掩性。由于核心内容给人留下印象非常深刻,结果其它方面内容就被忽视了,或根本没发现,或视而不见2扩散性。特别是名人身上的一种优点和品质会被崇拜者无限地扩展到所有的方面。3定势性。由于主体内容的影响,人们心理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不知不觉地受其支配和制约。案例分析:2。应对晕轮效应策略1利用晕轮效应为建立自己良好形象服务。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形成某一好的印象后,就要善于运用此点,扩大效果与影响。尤其可利用某一专长,发挥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开始讲课前教授给学生介绍一位名人。他说:“这位是翰斯.斯密特先生,是世界著名化学家”他正研究一种新发现的物质的性能。使他感兴趣是,这些物质的扩散是非常快,以至于人们刚刚嗅到就立即消失了。她从皮包里拿出一个装有液体玻璃管,说:“我一打开试管,物质立即蒸发出来,这是一种无害气味,你们很容易嗅到。我要求大家一闻到气味,就立即举起手来。”斯密特先生对学生表示谢意,满意地离开了教室。事后,心理学教授向全班同学说,这位“是翰斯.斯密特先生”不是别人,而是德育教研室一名教员,所谓具有刺激气味物质,只不过是普通蒸馏水而已。这个试验表明,源自享有较高威望者信息,其影响力比较大。利用泛化现象和晕轮效应为树立自己良好印象,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不是去欺骗他人,愚弄他人,而是一种艺术,一种技能,与品行无关。利用晕轮效应,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2晕轮效应会给人际认知造成障碍,导致人际形象偏差。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人的身上表现出某一方面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影响着我们对别人认知和评价。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