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聚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旅游聚落文化•本章主要内容•聚落文化概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特色古村落3.1聚落文化释义•3.1.1聚落文化的含义•“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沟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今泛指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3.1.2聚落的分类聚落乡村城市•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1.3聚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乡村的形成与发展•最早的人类为了避风躲雨、御寒免晒、逃避野兽的袭击,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采集和渔猎社会则多穴居和逐水草而居。•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驯养家畜、种植作物和贮存食物能力提高,人类开始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居住在平原的人们开始有了稳定的农田,住所也开始相对固定,所以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乡村聚落。1.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起源2.农业生产水平的逐渐提高3.地理环境的影响乡村形成的条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乡村的发展:•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耕作方式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到新的适合耕作的地域。•逐渐定居、稳定:•生产力水平提高,乡村聚落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历史发展过程:穴居——半固定原始棚舍————乡村聚落原因:生存——第一次大分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的形成过程聚居畜、农业起源分散的乡村聚落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固定的乡村地理环境聚落(定居地)圆形、多边形带状村落•乡村村落的形态:••村落平面形态呈圆形或多边形:•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平面形态呈带状:•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岸延伸•(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和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第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有剩余产品,一般采用灌溉技术,开始人工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这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第二,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当商品交换由偶然性发展为经常性时,就出现了集市,集市可能演变为城市。城市起源的条件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2.劳动分工•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及其三角洲、印度河谷地、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因:大河冲积平原,有平坦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农产品出现了剩余,促进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进而促进了城市的诞生。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比较项目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环境状况较自然人工化发展程度低高建筑物与道路密度低高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密度少、低多、高功能单一多元化联系疏远紧密生活水平低高从事的主要工作农业工商业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影响大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乡村与城市的比较•中国聚落的发展路径:中国城市的发展路径:村落城市城市集镇集市乡村•划分城市的标准•世界上不少国家以2000人或5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称为城市。•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墨西哥、北京、上海等。•我国规定:(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000亿元以上,GDP在2000亿元以上,市区人口在550万以上,职工年平均工资在16000元以上的为A类(特大型)城市。•(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300亿~1000亿元之间,GDP在500万~2000亿元之间,市区人口在200万~550万之间,职工年平均工资在8000元以上的为B类(大型)城市。•(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00亿~300亿元之间,GDP在100~500亿元之间,市区人口在100万~200万之间,职工年平均工资在7000元以上的为C类(中型)城市。•(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50亿~100亿元之间,GDP在50~100亿元之间,市区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职工年平均工资在6000元以上的为D类(小型)城市。•(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50亿以下,GDP在50亿以下,市区人口在50万以下,职工年平均工资在6000元以下的为E类(其他)城市。•《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绿皮书)显示,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已达2160个,56%的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小城市。•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3.1.4聚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1)聚落是旅游资源•聚落是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自古以来就是吸引游客的旅游吸引物。•富有特色的乡村和城市聚落,都可以开发为文化旅游景区。•目前,相当一部分旅游地系聚落旅游地。•(2)旅游开发可以保护和复兴聚落••提升其价值,引起人们的重视。•提高知名度。•获得必要的保护和发展资金。•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3.2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2.1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和特点•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地处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具有较长久的历史•3.2.2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目前已公布三批及19座增补城市,共计118座。•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个:•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38个:•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个:•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增补城市10个(2001-2007):•山海关区(秦皇岛)、凤凰县、濮阳、安庆、泰安、海口、金华、绩溪、吐鲁番、特克斯。••后又有无锡、南通、北海、宜兴、嘉兴、中山、太原、蓬莱被增补为历史文化名城。3.2.3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及其特色••(1)古都类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帝王居住过的城市,曾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保留一定数量的历史遗迹或革命文物,是我国悠久历史的缩影,也是民族文化的橱窗。•1.安阳•殷商后期都城,历时273年。八大古都城•2.西安•周、秦、汉、隋、唐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千余年。城墙和护城河西安城墙•3.北京•燕、辽、金、元、明、清在此建都。•4.洛阳•从西周开始到后梁,有11个王朝(有说9朝)在此建都龙门石窟•5.开封•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都会”•6.南京•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在此建都,称为“六朝”古都。•7.杭州•五代时的吴越国、南宋在此建都。•8.郑州•夏、商朝曾在此建都。•(2)风景名胜类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突出,知名度较高,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融为一体的城市。杭州云南大理云南丽江河北承德苏州扬州湖南凤凰•(3)交通军事重镇类历史文化名城•大多为古代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有的位于古丝绸之路上,有的是古代河流港口、海港码头,有的为军事要塞。•此类名城保留大量驿道、交通遗迹、古战场遗址和军事防线残痕。福建泉州新疆喀什河北山海关甘肃张掖•(4)特色风貌类历史文化名城•比较完整地保留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历史风貌的城市,或具有特殊民族风貌的城市,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地区文化特色。西藏江孜县•宗山•藏语“宗”意为城堡、要塞,也是原西藏地方政权县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宗山建筑约建于14世纪初,主要有宗本(县长)办公室、经堂、佛殿及各类仓库等,全部依山势由山腰一直建至山顶。建筑高大宏伟,居高临下,气势壮丽。•1904年,为了抵抗英军的入侵,守山军民在山坡用大石块砌筑起一圈高5~8米、宽约4米的围墙,并沿墙及前崖修筑了许多炮台,给英军以沉重打击。但在持续的战火中,几乎被侵略者毁为废墟。现仅存炮台遗迹、带弹孔的残坦断壁以及东部代本(藏军指挥官)的一处住室。•江孜宗山遗址•耸立在西藏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600人占领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军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古朵”、刀剑、梭标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战斗持续8个月之久。•1904年5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千余军民偷袭英军将其全歼。6月,英军派来了援军,用大炮狂轰宗山炮台,堡垒中的火药库为英军炮火击中爆炸。江孜军民在最后关头,仍用石头拼死抵抗,坚持了3天3夜。最后所有勇士宁死不屈跳崖殉国,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篇章。•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抗英的炮台。•宗山还是西藏旧政府江孜宗所在地,清乾隆年间大臣巡边的四声石碑仍保存完好,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江孜白居寺•海拔3900米,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距拉萨南约230公里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公里。•白居寺是汉语名称,藏语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为喇嘛教噶举派寺庙,由索朗·惹丹贵帕巴所创建。•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萨迦、格鲁、噶当等各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有五六个“扎仓”(殿堂)。因而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该寺现有16个扎仓。主寺有三层,殿内挂满各种风格的“唐卡”,还有一尊近8米高的铜佛坐像。大殿二层东厢殿内,供有文殊菩萨和泥塑罗汉共20多尊,为明代艺术珍品。•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与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白居寺被称为西藏塔王。这座寺庙以它巧妙利用地形地貌的建筑布局、拥有宏伟别致的“十万佛塔”和对西藏佛教各教派兼容并蓄的气度为人仰慕,同时还以独具风貌的建筑、雕塑、壁画艺术而享有盛名。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白宫横贯两翼,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有各种殿堂长廊,摆设精美,布置华丽,墙上绘有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多出名家之手。•红宫居中,供奉佛像,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数千尊,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黄金珍宝嵌间,配以彩色壁画,辉煌金碧。•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技艺。•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1 / 1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