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一、唤情结构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1.静态唤情结构。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2.动态唤情结构。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二、知觉对唤情结构的捕捉1.艺术知觉的选择性2.艺术知觉的造型三、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的那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原来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泛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过滤。又由于新表象的辉映、烘染和浸润,因而该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即表象的某些部分可能被削弱、冲淡甚至被遗忘了,而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而突出出来。客观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心灵后都会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变形。引起变形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客观原因。2.主观原因。变形的心理形式很多也很复杂,它在知觉中可以发生,在表象记忆中,在想象中可以发生,在意象中也可以发生,但这一切变形都是以知觉的情感变形为基础。尤其在创作中没有知觉的情感变形作依据,艺术想象中的情感变形就不会那样大胆和自信,没有知觉变形的切身感受,艺术家的创作也就很难成功。情感变形是人在知觉对象时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现象。因为艺术知觉最易干浸染上情感的色彩,因而这种情感变形的现象也就是最经常、大量地发生着,并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这主要表现在:1.一般知觉的情感变形,是情感压倒了理智的情感变形。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则是更多地依赖于理智的分析与指导,是某种变形规律的刻意追求。2.艺术知觉的情感变形需要借助日常的知觉变形经验,因此,它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情感体验。四、艺术知觉的相对稳定与调节.艺术知觉的恒常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常常表现为对一般知觉恒常性的否定上,它是以对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或变形规律的恒常追求体现出来的,体现为艺术知觉的相对稳定性。艺术知觉中,知觉主体并非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刺激信息,而总是表现出自己的选择与偏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知觉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的知觉是相对稳定的。艺术趣味的稳定性对主体的艺术活动的影响表现为正向与负向两个方面:1.正向影响。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来说,知觉趣味的稳定性有助于创作经验的定向积累、创作潜力的充分发挥和创作风格的形成。此外,艺术趣味还影响着创作主体对纷繁复杂的创作材料的独特观察、感受和汲取。2.负向影响。已经形成的知觉趣味常常会导致艺术创作活动的排他性与狭隘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艺术趣味的相对稳定性使艺术家的知觉活动形成了一种定势,要想克服艺术知觉趣味稳定性的负面作用,就需要注意发挥其自身的调节性作用。艺术知觉趣味的调节性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不同的年龄阶段,主体的艺术知觉趣味有着明显的差异。无忧无虑的儿童很少喜欢悲剧,但当他成年之后却很可能是最优秀的悲剧艺术家。2.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艺术知觉趣味的变化。战乱年代,艺术家的知觉趣味多指向于战事以及战斗中的人,而时政安定、经济繁荣的时代,艺术家的知觉趣味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艺术熏陶对于知觉趣味的影响尤为明显。例如我国十几年前对交响乐感兴趣的人还不多,但近几年通过多渠道音乐欣赏的熏陶,舆论的倡导,人们对交响乐的兴趣普遍提高了。第二节艺术观察观察,就一般性而言,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艺术观察是在人的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过程中所必备的一种心理品格。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观察是一种全身心的体察,需要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它凝结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受制于主体的心理结构,并因此而表现出了巨大的个性差异。一、艺术观察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观察相比,艺术观察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1、情感性2、主观差异性3.整体性4.理解性二、艺术观察力的提高艺术想象力的提高有赖于许多条件和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二点:1.主动积极地观察。2.观察中要善于思考,敏于发现。三、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观察的研究活跃于艺术创作领域的艺术家们对艺术观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分析,概括起来看他们的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虚构与艺术观察以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反对机械地复制客观事物式的观察,主张用艺术观察的奇趣去反映和表现艺术家内心炽热的情感。他们偏重于从主观世界的内部出发对待艺术观察。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里认为:纯诗事实上是从观察中推断出来的一种虚构的东西。他所谓的虚构即严密的创作构思,而艺术观察则是达到这种虚构的准备阶段。法国的表现主义文学家埃德施米特也极力反对在艺术观察中复制客观对象,单纯以艺术感知为满足,他主张应以情感的扩张来观察。在以上这些艺术家看来,从艺术观察中推断出来的艺术虚构,应该用情感的无限扩张来表达艺术家的心理。2.自由与艺术观察该派也偏重于主体的内心体验,认为艺术观察是自由的,它所要发现的是生命的简单运动。在他们看来生命的意向是通过若干线条所表现出来的简单运动或者说是将若干线条组合起来并赋予其意义的运动。艺术观察就是要捕捉这种运动,但这种捕捉是通过一种共鸣把自己纳入到对象的运动中。因而他们否认艺术观察必须尊重客观事物。3.自我与艺术观察弗洛依德认为,许多心理小说中作品主人公的典型特征是从内部来描写的,即作者仿佛是坐在主人公的大脑里对其余的人物从外部进行观察的。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这样,就使得他自己的在精神生活冲突中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而在这些作品中,“自我”则以旁观者的身份得到满足。弗洛伊德所强调的自我观察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忆与体验。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也认为:一篇文学作品的全部素材都在“我”过去的生活中。”“我”把这些素材聚集起来,就可以成为一部恢复失去的时间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就要经常观察别人所不注意的东西,甚至在别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东西,这样,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动作等就会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就如同出自解剖学家的科学观察一般。因此,在这种理论看来,艺术观察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观。西方现代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这些艺术观察理论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不满。他们注重探求心灵的自我分析和暴露,追求意识的流动和显现,通过对艺术观察的内部向发展,创造了现代派艺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表现方法。他们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使艺术观察发展为更深刻意蕴的虚构。这就使得艺术观察从获得艺术感知和表象的具体形象走向了艺术创作中的印象、憧憬和意象等更深层的心理结构。第三节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艺术家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个对头脑中原有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发生的。因此,虽然想象出来的结果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乍看起来好像是超现实的,但是组成这些“虚无”之物的原材料在现实中是能够找到的。任何想象都不是无中生有,即使最虚幻离奇的形象也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丰富、发展想象力的基本功就在于经常大量地感知形象和深入地体验,从而在大脑中积累起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想象力的充分活跃提供营养。与其他心理过程相比,想象是一种受到限制较少,因而也更为自由的心理活动方式。因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由无生有”的精神创造,它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力。因此,艺术家历来被视为是一些耽于想象、善于想象的“疯子”。中外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们也都极其推崇想象的“神力”,把它视为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黑格尔就把想象力称作“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艺术创作的根本要义就是想象。一、艺术想象的构成系统从艺术想象的活动态势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静态与动态两大系统。(一)艺术想象的静态系统同一般的想象活动一样,艺术活动中没有单一不变的“想象”,而是表现为一个复杂的想象系统,该系统的基本构成如下:接近联想类比联想联想对比联想创造想象因果联想有意想象自由联想幻想再造想象创作想象接近联想类比联想联想对比联想创造想象因果联想艺术想象自由联想无意想象幻想再造想象有意想象欣赏想象无意想象从大的范围看,艺术想象主要包括创作想象和欣赏想象。(二)艺术想象的动态系统从动态过程来看,艺术想象也是以记忆中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表现出了与一般想象的一致性。但因为艺术想象是以表象为特殊的媒介材料,以艺术形象的创造为其最终目的,因此它的整个活动过程的构成和具体环节中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整个活动过程为:感知觉→记忆→表象→意象→艺术形象s从上面这个简图可以看出,艺术想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表象运动过程中的选择性和变异性。2.在由表象到艺术形象的完成过程中,艺术想象表现出了一个复杂的多种方式参与的表象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表象的分解、综合及变形。而且每一种表象的运动方式中又可再分解如下:强调分解选择比喻象征表象运动综合组接粘合夸张变形典型二、艺术想象的动力系统艺术想象机制的启动与运行,有赖于艺术家特定的心理功能。创作中,虽然这种心理功能是复杂的,但概括起来看主要包括情感与理性两大部分,因而使艺术想象运作的力量也根源于这两者。情感动力体现为艺术家由情感出发展开想象,理性动力则体现为艺术家从某种观念出发展开想象。无论是情感动力还是理性的动力,其各自本身又都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两部分,作为内在的情感动力和理性动力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本能性的和社会性的。现在将这一体系表解如下:本能性情感动力情感动力社会性情感动力内在动力本能性理性动力艺术想象动力理性动力社会性理性动力外在动力情感动力三、艺术想象的暗合规律性艺术想象是自由的,创作的充分自由体现在想象的自由之中。艺术想象中,人和物可以相伍,情和景可以共生,时间和空间可以倒错,幻想和现实可以并列。表面看来,艺术想象具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艺术想象也和其他创作心理一样要受制于各种规律的。正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想象是“自由”的,但又是“合规律性的”。这既表现在艺术想象要符合艺术形象自身的规律,符合创作主体人格结构的活动规律,更重要的则是要符合生活现实的客观规律。1.艺术想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