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学习体育心理学的作用:(一)体育实践工作者的需要;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学校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需要(二)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第三章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运动兴趣、运动需要与运动爱好之间的关系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仍欲望,且感到它是我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进候,人们才有兴趣参与并学习它。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事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运动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效能)运动兴趣的分类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以分为有趣(初级水平)、乐趣(比较高级水平)和志趣(高级水平)。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1、强大的动力作用。2.培养学生装的探险究学习和创新能力。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装运动兴趣的方法:1.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2、选择有吸引力的运动内容和项目;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4、注意教法手段多样化;5、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6.创设问题情境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第四章运动动机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理动因。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需要与参与运动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产生的。运动动机的功能:1、发动功能。2、选择功能。3、强化功能。4、维持功能。运动动机的分类:(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三)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三、适当展开竞争(个体间、团体间、自我竞争),积极组织合作(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四、及时反馈,肯定评价;五、端正体育态度。竞争应注意:一、竞争的内容和形式应多种多样二、应以团体间竞争为主三、进行个体竞争时,应按照能力分为高中低三组四、竞争活动要适量五、要注意提醒学生获取不是目的,发挥和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才是主要目的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所持有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价值观就是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体育活动的6个价值:健康和健身、社会交往、感官刺激、美感体验、情绪宣泄和磨练意志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等社会学习方法获得体育价值观和相应行为的社会化过程模范学习的三种类型:直接模仿、象征性模仿、创造性模仿强化种类:外部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第五章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置目标定向的分类: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成绩目标定向是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二)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三)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四)合理的评价方式。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聚、策略和时间安排。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目标;(二)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三)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四)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后的目标。(五)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六)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七)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作用:①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体育活动任务上;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③能够让学生长时间地坚持参与体育活动;④能够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目标而主动地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第六章运动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归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成绩。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归因理论是对动机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Heider提出的。根据Heider的观点,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或环境的力量,或者同时归因于这两个因素。有效的个人力量由“能力”和“努力”构成。环境力量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构成。Heider认为,个人的原因与环境的原因是互补的。因而他提出了下列公式:行为的结果=个人的力量+环境的力量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一)社会赞许性。(二)独特性。(三)选择自由性。Kelley的三度理论,Kelley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一)区别性(二)一贯性三)一致性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Weiner的归因理论是当前是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Weiner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进行分类。这三个维度是: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个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运动中的归因主要涉及内部和外部归因、知觉归因与情绪反应、稳定性等方面。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被称作协变协性原则。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主要心理特征:自我效能感低;消极思维;情绪失调;人际关系不良无助感产生的原因:客观:1.家长,老师,教练教育方式不当2.不良的教育与训练环境主观:个人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对习得性无助青年的教育措施:1.对青少年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地自我概念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内部因素(个性特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性别)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特征、运动项目特征、训练年限、比赛结果)归因训练: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度,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方法: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观察学习法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进行积极的反馈2.增加成功的体验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方法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5.设置明确,具体的目标6.强调个人努力7.谨慎的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8.实事求是1.体育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体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2.体育心理学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3.实验研究法包括:实验室试验法、自然实验法、准实验法4.Griffith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5.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两个重要教学条件为练习和反馈6.体育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7.归因训练的方法: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在体育运动中,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8.各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Watson)建构主义心理学:认知建构主义:间·皮亚杰(JeanPiaget);社会建构主义:列夫·维果斯基(Vygotsky)认知主义心理学:加涅(GagneRobert.M.)和奥苏伯尔(Ausubel)人文主义心理学:20世纪5、60年代,马斯洛(Abraham.H.Maslow)和罗杰斯(RogersCarlRansom),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9.选择反应时:又称复杂反应时,是指要求对不同刺激做出相应的不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或是指对于事先不知道实际要出现的是何种刺激,也不知道要以什么样的动作去回答,而对不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10.认知包含的成分: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语言等11.马斯洛的理论:由上到下:生理、安全、从属与爱、自尊、认知和理解、审美、自我实现。12.内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决策、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外部动机:由于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一般而言,内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较大,维持时间也较长。因为由内在需要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就可以使学生得到某种满足。外部动机使用得当对内部动机有促进作用。13.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更有效,对人的行动最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但必须要有长期目标的引导,行动才能更加自觉和坚持不懈。因此,在给学生设置目标时,应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并将长期目标划分为一个个短期的子目标,当子目标被一一实现后,就会自然加大长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两者结合最理想的是使用阶梯型目标设置。1.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的联系和区别:直接动机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本身相联系,动机内容相对具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作用较大,不失为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力量。但当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一定强度,需花较大、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学会和掌握时,或学生对某一练习方法、形式产生单调感、枯燥感时,直接动机作用的局限性就将表现出来,其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就减小。而间接动机虽然相对遥远,与当前体育活动的直接联系较少,但它与长时间活动后产生的最终结果和社会意义相联系,其影响持续的时间长,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持久地进行体育活动。因此,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作用。1.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①内部因素:个性特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性别、年龄;②外部原因:社会文化背景特征、运动项目特征、训练年限、比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