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与永恒——浅析《辛德勒的名单》还记得我初次接触《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是在我初中的时候。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第51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第4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众多的奖项和荣誉促使我看一看这部出色的影片。但是说实话,当我看了10分钟左右时,我就对影片黑白的色调和“无聊”的情节失去了耐心,那时的我,还是对《变形金刚》更感兴趣。直到多年以后,我完整地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这部电影是著名犹太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厚积薄发之作。他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再现了犹太民族在纳粹铁蹄下艰难求生的辛酸画面,以讴歌式的情怀去追寻在暗无天日的恐怖时代人性放射出来的不灭光芒。影片中奸诈油滑的德国商人辛德勒起初企图利用廉价的犹太工人大发战争财,但是战争泯灭人性、凶残暴戾的一面让他感到极度的震撼,他内心深处潜藏的善良在苦难中被唤醒。无论这个世界多么荒谬,人性永存是这个世界永不褪色的真理。于是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金钱,以自己倾家荡产的代价,换取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感恩与遗憾,救赎与自救,影片的主题在极富张力的情节设计中徐徐流露,浸润人心。导演斯皮尔伯格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来诠释电影的主题,为世界呈现了一份完美而永恒的艺术珍品。在此,我暂且谈一谈这部电影中出色的技巧运用。一、色彩渲染除了开头和结尾的短暂彩色以及影片中触目惊心的一点鲜红,这部影片的其余色调都是黑白两色,这当然不是技术的限制,而是导演的别有用心,也正是这看似单调的黑白,造就了本片无与伦比的艺术深度和审美价值。电影开头中温暖安详、金黄灿烂的烛火最终熄灭,预示着一个黑暗时代的到来;烛光之后的淡淡青烟与列车冒出的滚滚浓烟相接,告诉我们历史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色彩由此消失。影片故事的背景是二战时期纳粹横行、生灵涂炭的悲剧,那是全人类不愿直视、不愿回忆的永恒的痛,是人类历史无法抹去的伤疤。那段荒诞的时光中人性被极度扭曲,它不需要色彩,它也不配拥有色彩,阴暗沉重的黑白比任何色彩更能说明那个年代。唯有黑白的凄冷,才能述尽我们的控诉;唯有黑白的冷静,才能让我们坚强地与苦难且行且伴。但是导演独具匠心地在大段的黑白中点染出一抹鲜红:第一次是在犹太人清理大屠杀时,一个小女孩独行在弥漫血腥的街道上,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与她无关。那一抹红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如同冰天雪地中盛开的一枝红玫瑰。但是不久之后,那抹红出现在了运送腐尸的手推车上。触目惊心背后,隐藏着的是在劫难逃的悲哀。在影片的最后,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重获新生的犹太人从地平线走出,走向崭新的未来,影片由此恢复彩色。天空由灰蓝变成淡蓝,最后变成澄澈的蔚蓝,犹太民族一步一步,重新回到了蓝天下。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除了色彩的独特运用,本片中蒙太奇手法的灵活使用也让人拍案叫绝。不同的蒙太奇拓展了影片的叙事空间,令影片富有张力,使得导演能够在有限的银幕中表现更宽广的内容,深化了影片主题。·重复蒙太奇影片开头部分出现了一组表现辛德勒准备赴宴的镜头,全部过程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不连续但是条理清晰的特写画面组成。全程我们都没有看到正面表现辛德勒的镜头,但是所有画面都是围绕辛德勒展开的。观众从这些细节中揣摩和想象主人公的性格和背景,既避免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局限,又令影片有了一种近乎文学的灵活和张力。这样的安排实在巧妙!·对比蒙太奇影片在讲述犹太人被赶出自己家的时候,运用了一组对比蒙太奇。从犹太富人一家走出家门和辛德勒到达新居开始,影片进行了一系列强烈的对比:辛德勒踱步进入客厅,满意地看着房间,面露微笑;富人一家提着行李,狼狈地走进拥挤嘈杂的小楼,口中连呼“天呐”。辛德勒舒坦地躺在大床上,感叹:“没有比这儿更好的了”;富人气急败坏地冲夫人大吼:“怎么有可能有比这更糟的!”画面交替切换,戏剧性的对比颇具幽默色彩,同时也让我们深感犹太人处境的艰难。·平行蒙太奇影片在一些不需过多细节渲染的地方用到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例如导演将史登先生在广场收集员工的情节和工厂中培训员工的情节平行展示,显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安排既节省了叙事时间,又使故事节奏富有起伏,使观众不会因情节平缓而感到枯燥。此外,在上文所说的对比蒙太奇的运用部分也用到了平行蒙太奇。辛德勒参观的新居正是犹太人被迫离开的家,两种生活、两条线索平行展开,在对比中构成了完整的情节。·交叉蒙太奇在影片进行了一多半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工厂中一对犹太恋人举行婚礼,随即画面随音乐切换到了辛德勒的生日歌会,然后银幕上出现了阿蒙走进地下室的场景。这三个情节互相毫无联系,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导演愈发明显地将三个场景进行对比,以显示他们内在的相似性:阿蒙表露出他对海伦的喜爱,二人即将接吻;歌女妩媚地坐在辛德勒的腿上,向对方送去了诱惑的红唇;犹太婚礼虽然没有出现,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但就在一切和谐温馨地进行着的时候,阿蒙内心的种族意识占了上风,情绪骤变。这时画面切换到犹太婚礼,一只灯泡被响亮地踩碎,一声爆裂开启了接下来的激烈场景:阿蒙对海伦开始了无情的殴打;舞会上气氛热烈,掌声迭起;犹太夫妇深情热吻,大家激动不已。三个场面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而且切换速度随着情节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快,从而营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对比性,加强了矛盾冲突,带动了观众情绪。而且这种将不同空间叠加的方法还可以拓展影片的空间表现力,大大提升其艺术魅力。·杂耍蒙太奇杂耍蒙太奇在本片中的应用不是很多,很明显的一例就是在上面所说的交叉蒙太奇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为辛德勒庆祝生日的一幕。这一幕中阿蒙已经穿上了军装,和大家一同祝酒,很明显这与刚刚过去的一幕已经相隔了一段时间。而在这一幕结束之后开始的又是时空完全不同的场景。在影片整体的叙事中,这一幕好像存在得十分突兀,让人觉得它是多余的内容,这就是典型的杂耍蒙太奇。一方面,阿蒙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他极度的残忍和冷酷;另一方面,这一幕也为后来辛德勒被捕入狱做了铺垫。他的罪名是违反了纳粹的种族政策,即亲吻了犹太女孩,而这正是那一幕中的内容。而且他的这一行为也暗示了他的善良的本性正在苏醒,对他之后拯救犹太人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一切都体现了导演对细节完美的追求,这部电影成为经典也理所当然。·声画蒙太奇在这部影片中,声画不同步的场景比比皆是。例如辛德勒在准备酒会时向侍者陈述需要的食物,伴随着他的声音出现了一系列与之对应的画面,这样的安排既避免了单纯场景的枯燥,同时也拓展了叙事空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犹太大屠杀的夜晚:纳粹士兵无情地扫射藏在屋子里的犹太人,与此同时,一位军官用犹太人的钢琴弹奏乐曲。导演巧妙地把摄像机架高,脱离了悲剧的现场,以一个旁观者俯视整个克拉科夫城。画面中枪击的亮光闪烁在深沉的夜里,而此时的配音则是此起彼伏的枪声与激昂优美的钢琴曲混合而成的交响乐。音乐这一高雅的艺术在此时带给人的不再是闲适的享受,反而成了悲剧的陪衬,成了对法西斯最强有力的控诉,这也使得影片的审美魅力和艺术深度大大加强。除此之外,声音先于画面出现或是以音乐开启画面的情况也是频繁出现,这样可以使情节的转换更加平滑,弥补了无技巧剪切带来的不连贯性和突兀感三、多样的拍摄手法在这部经典影片中,多样拍摄手法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首先是长镜头的运用。由于这部影片题材的特殊性,它的真实感和严肃性必然会较其他剧情片更加强烈,长镜头的运用即能够增强画面的现场感和纪实性,有助于表现主题。在影片开头,表现辛德勒赴宴场景时出现了一段长镜头,摄像机尾随辛德勒前进,以辛德勒的视角来观察酒会的环境,极具运动感和真实感。除此之外,在犹太富人被赶出豪宅时,一段长镜头画面表现了富人的局促和慌张,纪实色彩浓厚,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辛德勒坐在车里缓缓离去,两旁的工人深情脉脉目送他离开,此时摄像机被置于车窗外,将辛德勒的面容和工人的倒影同时展示。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延长了展示时间,渲染了感人的气氛,令电影的情感得到了深化。其次,景深镜头在影片中也出现了多次,尤其在片头酒会的场景中频繁出现。在这些场景中,画面空间被明显地分成多层,例如军官在收到赠送的酒时向侍者询问,侍者指向对面的辛德勒,此时画面中出现了典型的三层结构:最近的军官一桌人、中间的舞者以及远处的辛德勒。这样的镜头出现了多次,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其中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中间的舞者,这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他们为画面提供了立体结构的参照物,使得整个场景更具深度和空间感,同时也加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景深镜头的使用使空间得到了浓缩,促使观众进行积极的思考,更有利于情节主题的表达。四、综述以上只是这部影片中几处比较明显和典型的技巧运用,这些极其有限的字数实在难以述尽这部经典的成功之处。斯皮尔伯格以冷静坦然的态度重新审视这段悲剧,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哀伤,那些灰暗画面的背后透露出的是对战争的控诉,是对人扭曲畸形的痛斥,更是对永不褪色的人性光芒的讴歌。这部影片无论是其精妙绝伦的艺术设计,还是其罕见的思想深度,都堪称无人超越。这件近于完美的艺术珍品,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电影史、文化史的永恒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