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一中学钱文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出示相关句段。出示年代尺。从所出示的句段中,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从学生熟悉的《三字经》引入,既引发学生兴趣,了解学情,又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感知中国文明珍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从年代尺中感知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变。新课教学(读经知史)环节一:走进夏朝(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出示《夏朝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夏朝的建立者是谁?明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示“夏传子,家天下”是指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发观察《夏朝形势图》,说出夏朝大致的统治区域。回忆文明形成的标志有哪些?对比禅让制和世联系旧知,温故知新。生在什么时候?出示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强调这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引导学生概括夏朝。(建立者、时间、都城、末代暴君)袭制,明白世袭制是我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观察复原图,认识该建筑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明白这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概括夏朝,梳理夏朝概况。从制度建立和宫殿建筑两方面让学生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及时巩固和梳理知识。环节二:走进商朝(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出示《夏朝形势图》和《商朝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对比两幅图,思考变化及其原因。联系图册P7青铜从青铜器和甲骨文等典型文明成就,感知中华早期文明在商朝时期已经发展到一个你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有何证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1.生产技术创新──青铜器。(出示司母戊鼎的图文资料以及四羊方尊的鉴赏资料)2.文字创新──甲骨文(出示三个甲骨文让学生猜字)引导学生概括商朝(建立者、时间、杰出文明成就、末代暴君)器的用途,认识到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当之无愧的文明象征。猜甲骨文(车、光、兔),联系图册P7,思考:1.为什么要在甲骨上刻字?2.甲骨文字有哪些特点?3.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4.联系图1-16,1-17,从两幅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概括商朝,梳理概况。新阶段。环节三:走进西周(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邀请学生讲述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相关故事。向学生说明此处“八百载”指的是整个周朝。解读分封制1.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出示图文资料)2.怎样进行分封?(出示分封示意图)3.受封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出示示意图)4.实行分封制有什么影响?(对比夏商周三代的形1.试叙述周武王诛纣建周的简单经过。2.阅读教材,梳理出相关制度。阅读教材P12及图册P8,按要求逐步解读西周分封制,并用自己的话对分封制进行名词解释。思考: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礼乐制度)阅读图册P9趣味链接钟鸣鼎食,思考礼的实质是什了解学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并通过名词解释环节,深化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势图)出示《礼记礼器》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概括西周(建立、都城、重要制度)么?礼仪教化有何作用?(礼乐制度是用来维护森严的社会等级。)概括商朝,梳理概况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现有资料,提升对资料的利用率,并能通过实例理解论丛史出的道理。课堂小结重新出示三字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请同学们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可以列表比较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状况。(提示:可从建国时间、开国君主、亡国君主、文化成就、在中华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首尾呼应,读经知史,通过知识梳理和知识构建,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通过联系和比较,明白夏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本课以《三字经》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引导学生读经知史,通过“走进夏朝”“走进商朝”“走进西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再次明确主题。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论丛史出,史地结合的教学理念。(2)本节课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必会得以提升。(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三字经》、图册等),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拓宽学生视野,理清思路,方便理解。2.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本课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注重教师的主导,学生质疑发挥不多,同时礼乐制度对当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在本课时中涉及不多,削弱了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