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学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系统管理学派1产生背景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管理学的研究中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开始于管理的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追根溯源,系统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战后,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化,机构复杂化,以往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或生产技术过程管理,或人际关系管理,或一般组织结构问题管理)的管理难以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急需解决,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系统理论学派应运而生。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这一概念。1948年,“控制论”创立。控制论与信息论相结合,1956年发表《一般系统论:一种科学的框架》。1968年,出版一般系统论经典著作《系统理论和管理》,全面阐述动态开放的理论。一般系统论正式形成。一般系统论被西方学者推荐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形成系统管理学派。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路德维格·贝塔朗菲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诺伯特·维纳亨德森2.1一般系统理论2.1.1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von,1901-1972)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195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1968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2.1.2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1894-1964)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爱物理、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1913年刚刚毕业的维纳又去欧洲向罗素和希尔伯特这些数学大师们学习数学。维纳在1919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就从统计物理方面前发了控制论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研制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提出了负反馈概念,应用了功能模拟法,对控制论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3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论的论文。2.1.3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laudeElwoodShannon,1916-2001)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C.E.Shannon),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此外,香农的家庭与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1847-1931)还有远亲关系。2.1.4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2.1.5协同学的理论创始人哈肯(Herman.Haken)左脑型VS右脑型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在《大脑工作原理》一书中指出:“在对大脑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特定的功能可能源于大脑的某一区域。大脑的损伤和撞击是判明这种功能区域的第一个指示器。例如,撞击大脑的左半球会引起身体右侧瘫痪,比如右腿、右手臂和右手的瘫痪。与此类似,撞击大脑的右半球会引起身体左侧部位的瘫痪。”这是左右脑思维模型划分的一些生理依据。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管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Haken)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以及非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得出了“协同”(Synergetics)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志有多远,而在于只要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2.1.6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R.Thom)(互动百科上的,不知道是真是假)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他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一菲尔兹奖章。突变论的出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被称之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300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2.2系统管理理论2.2.1美国的理查德·约翰逊和弗里蒙特·E·卡斯特(FremontE.Kast)卡斯特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于1963年三人共同撰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的系统理论。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一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理论。2.2.2米勒詹姆斯·格黑尔·米勒(James·Grier·Miller)是实用系统理论的代表人;其生物学系统观一把系统及其部分划分为有机确定的子系统,被称为“生命系统论”。2.2.3梅·萨洛维奇梅·萨洛维奇是数学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M·D·萨洛维奇;Y·塔卡哈拉和他们的同事发展了演绎法。3观点主张3.1整体是主要的,各个部分是次要的。组织由五个分系统构成: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系统中各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统的各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受到整体的制约;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其它组成部分不断改变。3.2在企业系统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3.3管理人员从全局角度统筹。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3.4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方面。3.4.1系统观点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观点来考察工商企业及其管理的。系统观点认为:整体是主要的,而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挥作用;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受到整体的制约;整体是一种力的系统、结构或综合体,是作为一个单元来行事的;一切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通过新陈代谢而使自己不断地更新: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而其组成部分则不断改变。从以上观点出发,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管理学派认为,工商企业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以便达到一定的目标。工商企业是一个人造的系统,它同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3.4.2系统分析所谓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方法,在确定条件与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或者说,系统分析就是以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对系统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性分析过程,以便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优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系统分析要求有严格的逻辑性。也就是说,在拟定方案以前,先要确定方案的目的、实现的场所、人员和方法等,然后搜集资料,拟定对比方案,最后对于建立的各种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比较,选出可实施的方案。在进行系统分析时,应首先紧密围绕建立系统的目标;其次,应从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还要做到抓住关键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4.3系统管理全面应用系统理论于企业组织管理实践的是开放组织系统理论,该理论特别强调开放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观念。其创始人卡斯特认为,企业是相对开放的系统,边界是可渗透的,可以有选择地输入和有选择地吸收,不仅要适应环境,还要影响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应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该理论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应有四个特点:一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二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子系统的最优化;第三,以责任为中心,分配给每个管理人员一定的任务,而且要能衡量其投入和产出;第四,以人为中心,每个员工都被安排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业绩支付报酬。同时,在系统管理中,有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创建系统的决策、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运转和控制以及系统运转结果的检查和评价。3.4.4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首先,这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总目标;也不至于忽略自己这个企业在更大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的系统管理就是把信息、能源、材料和人员等没有联系的资源,结合成为一个达到一定目标的整体系统。按系统观点组织资源的企业,并不会消除企业的各项基本管理职能,但能把企业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有关部门的关系网络看得更清楚。计划、组织、控制和信息联系等基本职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系统及其目标而发挥作用的。后来,福莱斯特等人创立的系统动态学是系统管理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把系统管理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系统动态学强调政策,而且通过计算,把政策和其他系统因素结合起来构成实际模型,并分析系统的管理过程,进而说明管理对于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但其与原来的系统管理学派已有所区别。4发展历程4.1第一个阶段,是一般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理论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1)一般系统论的发展。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贝塔朗菲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的整体。由此他先建立了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将这种机体系统论发展成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2)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进行电话网络的设计中使用了一种方法,把每一项工程的进程划分为规划、研究、发展、发展期间研究和通用工程五个阶段,4O年代,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工程”。195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古德和麦克霍尔台著了《系统工程学》综合论述了运筹学方法及其一些具体分支。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这一概念。1948年,“控制论”创立。控制论与信息论相结合,1956年发表《一般系统论:一种科学的框架》。1968年,出版一般系统论经典著作《系统理论和管理》,全面阐述动态开放的理论。一般系统论正式形成。一般系统论被西方学者推荐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形成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