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儿童礼仪教育的现实启示河北省德育研究中心王贺兰2007年4月8日儒家儿童礼仪教育的现实启示一、儒家提倡礼仪教育二、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三、关于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思考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一、儒家提倡礼仪教育儒家是礼治主义者。儒家的理想是实现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儒家把这个目标分解成许多具体目标,一步一步推动。核心问题是对人的教育和人性的转化,通过礼来运作。在儒家看来,礼是一种永恒的理念,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或者执政者的更换而改变的。儒家提出“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无论怎么改朝换代,这五伦、五种关系总是存在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父子有亲虽然说父子之间的亲情是最自然、最合理的,但是它也是要不断地培育才能走向持久。古人强调“百善孝为先”,是要把孝作为人性向善的起点来加以提倡。君臣有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谓的“君臣有义”,“义”不是讲义气,在上古语汇里面,义是“宜”的意思。君臣有义,就是彼此相得相宜。夫妇有别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男耕女织,彼此在家庭内和社会里担任的角色判然有别。一般来说,男主外,女主内。在性格上,丈夫要谨慎朴实,有主见,妻子要忠贞柔顺,识大体。夫妇懂得各自的责职之所在,把各自的事情做好,家庭和社会就会和谐。兄弟有序在社会里,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先后秩序,否则就会发生争抢、争斗,社会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儒家认为,建立秩序的方法之一,是依照自然的顺序,也就是年龄顺序。在不同辈分之间,晚辈要让长辈;在相同辈分之间,则是年轻的让年长的。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彼此的交往要靠诚信维系。“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二、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在他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亲自编著了大量书籍,其中用于儿童启蒙教材的主要有《小学》、《童蒙须知》和《训蒙绝句》,形成了一套童蒙教育思想体系---以学“眼前事”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一)时代背景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朱熹在《小学题词》中说,宋朝之所以成为衰乱之世,根本的原因,是童蒙教育没有“养其正”,“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乡无善俗,世乏良材”。朱熹认为,古代圣人“建学立师”的目的,正是要“以培其根,以达其枝”。古代圣贤教人为学目的,“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所以,“特取凡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诸楣间”,要求学生“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亲手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二)教育目的《白鹿洞书院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物之要)(三)教育原则朱熹在他的《大学章句序》里说,上古时候的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从王公以下一直到庶人的子弟,八岁始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等等比较简单的礼节,以及礼、乐、射、御、书、数方面的基础知识。到了十五岁的时候,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朱熹认为,小学和大学是古人为学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分工是“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穷其理”。(四)教学内容与方法《题小学》里说,古代小学所教给孩子的洒扫、应对、进退一类的礼节,以及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的道理,看起来都很简单、细小,但是,这一切都是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而且,洒扫应对,入孝出悌,必须在童稚时期讲习,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比较单纯,身上坏习气比较少,只要教导得法,就能根植在他们的心田。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好的习惯就会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不会有教育不好的问题。为了使童蒙教育能够与西周的文武之道接轨,朱熹亲自编写了两本童蒙教育的教材,一本是朱熹与刘清之合编的《小学》,另一本是《童蒙须知》。《小学》《小学》一书,分内外篇,共六卷。内篇有《主教》《明伦》《敬身》《稽古》等四卷,外篇有《嘉言》和《善行》两卷。全书以儒家的道德理念作为准绳,采撷儒家经典中尤其是礼书中的文句编连而成,主要是介绍一些最基本、最浅显的道理。《童蒙须知》《童蒙须知》全书分为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等五部分。朱熹对各章的内在逻辑做了说明:“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衣服冠履第一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鞵韈,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绦或带束腰。脚,谓鞵韈。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语言步趋第二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洒扫涓洁第三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札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輒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钞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qing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读书写文字第四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折。杂细事宜第五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阙。凡相揖,必折腰。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忘。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于案。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凡饮酒,不可令至醉。三、关于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思考对于古人来说,青少年的教育,第一位的事情不是读书、学知识,而是学做人,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古人是做得多,说得少,而我们正好相反,是说得多,做得少。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相结合。进一步澄清、端正办学理念。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学科课程和教育活动的关系。二是传承与融合的关系。三是研究与实践的关系。四是礼仪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礼义与礼法)的关系。五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六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七是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河北省德育研究中心王贺兰wanghelan2000@sina.com050061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0311-87041484QQ:329369671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