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生力军和发展后劲—2006年度福建省农村教育专题研究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生力军和发展后劲—2006年度福建省农村教育专题研究报告林斯坦王慧敏∗载《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42-448页ISBN978-7-5041-3967-2(引用敬请注明出处)(引用敬请注明出处)(引用敬请注明出处)(引用敬请注明出处)农村问题是国家和地区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福建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的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虽然农村的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归根结底仍然是取决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只有相对发达的农村教育,才能把福建农村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不是被动地完成农村适龄人口的教育任务,而是通过教育的转化造就各级各类农村人才,形成强大的人才大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后劲。目前,福建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问题,深入分析农村教育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使农村教育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并为之提供强力的支持,是福建教育部门在“海西”建设实施行动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一、发展农村教育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一、发展农村教育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一、发展农村教育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一、发展农村教育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史意义史意义史意义1.““““海西海西海西海西””””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整体性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必须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整体性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必须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整体性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必须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整体性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必须不断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离不开广大农村地区,离不开农村教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离不开广大农村地区,离不开农村教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离不开广大农村地区,离不开农村教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离不开广大农村地区,离不开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区域,也是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契机,而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使农民能真正成为并胜任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为,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对收入的增加、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均有直接的影响。福建省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的省份,据《2006年福建统计年鉴》数据,2005年末福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8.63%1,福建省约有80.84%的∗林斯坦,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慧敏,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编审小学19%26%55%初中15%47%38%城市县镇农村图1福建省小学、初中人口校内外学龄城乡比较2小学适龄人口和85.02%的初中适龄人口在县镇和农村。(图1)2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县镇和乡村下一代人口仍是福建省人口的主体,仍然是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人力资源,他们的总体素质不仅对农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农村教育落后,不仅会贻误了这一代人力资源的优化,而且对下一代的素质的提高影响极大。它既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层次的提高,从而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小康社会,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不可想象的。2.“海西海西海西海西””””的建设需要的强势的县域经济支撑的建设需要的强势的县域经济支撑的建设需要的强势的县域经济支撑的建设需要的强势的县域经济支撑,,,,通过发展教育积极促进发达地通过发展教育积极促进发达地通过发展教育积极促进发达地通过发展教育积极促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跃上新高,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助于形成海峡区的县域经济跃上新高,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助于形成海峡区的县域经济跃上新高,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助于形成海峡区的县域经济跃上新高,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助于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战略。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战略。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战略。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战略。从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省域经济强往往就是强在县域经济上,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多数县域经济仍然不够发达,而一些发达的县市实际上也缺乏后劲。事实上,福建县域经济的现状已不容乐观。从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市)名单来看,福建4个,比上年减少了1个3,而早在2000年,福建上榜县(市)数量高达8个。不仅仅是数量的减少,在位次上,福建省的县(市)也呈下滑的趋势。从地区来看,进入全国百强县的4个县(市)均为沿海县(市),而依据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所属区域评价中心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2007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评价结果,入围的“经济实力十强县”中,内地县(市)仅2个,其他亦皆为沿海县(市)4,这反映出福建沿海与山区县(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省县域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10,县域人口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三,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近五分之三,县域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的迫切要求。县域经济发展到今天,靠初期的粗放式的经营和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增长已近极限,进一步的发展,则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农村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归根结蒂也就是要更多地依赖于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3.3.3.3.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这个进程而这个进程而这个进程而这个进程必然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通过提高福建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才能必然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通过提高福建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才能必然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通过提高福建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才能必然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通过提高福建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才能使这个进程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使这个进程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使这个进程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使这个进程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福建省与全国一样,农村人口特别是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其比例逐年增大。仅2005年全省乡村外出乡村实有从业人员就比20043年增加了近23万人5,2005年末全省乡村外出人口占常住人口46%,外出人口中70%在省内6。在山区市县,异地转移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然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随着产业、人口的聚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闽西和闽北的农民工将更多地进入城市,进入二、三产业,要使农村转移劳动力适应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的生产和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要在农村,在进入城市和职业岗位前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其随带的子女的受教育和发展问题也应纳入社会与经济健康发展的考虑范畴。4.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必然要重视闽台农业合作这一大特色和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必然要重视闽台农业合作这一大特色和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必然要重视闽台农业合作这一大特色和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必然要重视闽台农业合作这一大特色和优势,,,,而闽台农业而闽台农业而闽台农业而闽台农业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福建农民顺利地掌握台湾的先进农业技术,未雨绸缪,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福建农民顺利地掌握台湾的先进农业技术,未雨绸缪,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福建农民顺利地掌握台湾的先进农业技术,未雨绸缪,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福建农民顺利地掌握台湾的先进农业技术,未雨绸缪,及早进行相应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时不我待。及早进行相应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时不我待。及早进行相应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时不我待。及早进行相应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时不我待。作为与台湾农业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的福建省与之开展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目前惟一拥有国家批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省份。在福建投资的台资农业项目约占台商投资大陆农业总额的1/4,不少企业继续在增资扩产。从目前看来,福建仍是台湾农业投资的首选地区。要把福建建设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根据合作和发展的需要,强化与闽台农业合作相应的农技教育和培训十分重要。作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将大大有利于引进台湾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吸引台湾农民前来福建省投资、开发,使福建省成为台湾优质农产品种植、生产的替代地区。闽台农业若能形成良性互动,不仅会有经济上,而且也会有政治上的成果。重视农村教育不仅因为农村人口所占比重最大,农业发展事关国脉民生,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转型正处在一个“潜力大压力更大”的爬坡阶段,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小康社会的今天,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福建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更有其特殊的意义。二、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存在着问题和困境分析二、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存在着问题和困境分析二、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存在着问题和困境分析二、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存在着问题和困境分析111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受到的教育质量较差受到的教育质量较差受到的教育质量较差受到的教育质量较差,,,,且农村劳动者基本且农村劳动者基本且农村劳动者基本且农村劳动者基本未能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未能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未能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未能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据资料显示,近几年,福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构成中不识字或识字少比重存在上升苗头,(表1)7在华东地区其它省份相比,属于比较靠后的中下水平。这与前些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反弹和扫盲工作放松不无关系。辍学与新生文盲和扫后复盲问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是长期困扰普及教育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其原因表1福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构成中不识字或识字少比例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比例11.813.615.4161516.44具有普遍性、社会性、动态性、反复性等特点,辍学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尤其是大多数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一直难于令人满意甚至有所回升。而且农村职业教育不断萎缩,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在苦苦支撑,一些文技校、农技校几乎瘫痪。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学习费用高和应用方向不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学生入学的人数极少,农村劳动力接受的些微职业教育大多是打工期间的在岗教育,而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也几近空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是造成“就业低层次化,收入长期低下”(图2)1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彻底解决农民及其后代的受教育问题,农民的素质就永远不会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会继续受阻,已经进入城市和二、三产业的农民工和其子女也缺乏竞争力。这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2222.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