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虚词---课件(全国)(34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打牢文言基础(二)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学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1.而〗————————————————————[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而”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参考答案:(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既而”,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而已”,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一站归纳](1)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2)连词①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②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始得西山宴游记》)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⑥表因果关系。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3)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③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何”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参考答案:(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作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一站归纳](1)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何故”“什么原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什么。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作定语。什么,哪一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么。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译作“拿什么”“凭什么”等。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李将军列传》)④何乃:可译为“何况”。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3.乎〗—————————————————————[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钝,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参考答案:(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一站归纳](1)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2)助词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介词,相当于“于”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在,在……时候,在……方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③表示比较。比。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4.乃〗————————————————————[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乃”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参考答案:(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如此”“就这样”。(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一站归纳](1)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如: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副词①表承接。于是,就,便。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②表条件。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③表转折。竟然,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⑤表判断。为,是,就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列传》)——————〖5.其〗———————————————[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其”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参考答案:(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6)第三人称代词,它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表希望或商量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一站归纳](1)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抑或,是……还是……。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3)代词①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②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③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集注》)⑤代词。其中的。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高祖本纪》)(4)副词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等。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且〗————————————————————[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且”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4)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5)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参考答案:(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连词,表并列,并且。(5)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一站归纳](1)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士死者过半……且.引且.战。(《李将军列传》)②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③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①暂且,姑且。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②将要,快要。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副词(3)复音虚词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②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若.(1)为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