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白色垃圾的产生水体的污染所谓白色污染是指由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统称塑料包装物)的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称之为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理。例如:⑴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拖欠帐多,垃圾收集容器、处置设施严重不足;垃圾未分类收集,能回收的未回收利用;垃圾的最终处置方式基本上停留在裸露堆放或浅埋的水平;一些城镇将江、河、湖岸作为天然垃圾场。⑵在交通、旅游等窗口行业,除铁路系统外,还没有建立起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垃圾收集系统,对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放任自流。⑶管理薄弱。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缺乏相关法规,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滥用和随意乱扔乱倒的现象相当普遍所致,并非塑料材料本身的责任。白色污染的危害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1)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世界范围内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产生废水。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金、电镀、造纸、印染、制革等企业。(2)生活污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废水和粪尿污水等。来自医疗单位的污水是一类特殊的生活污水,主要危害是引起肠道传染病。(3)农业污水:主要含氮、磷、钾等化肥、农药、粪尿等有机物及人畜肠道病原体等。(4)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易溶于水的无机和有机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改变消费观念比绿色消费更重要今年,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一个个建材博览会、展销会、认证会、订货会纷至沓来。其涉猎的建材产品数百成千种,风格各异,千差万别,但他们大都打出的是同一个主题概念“环保、生态、绿色、健康”。某环境保护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自去年9月专门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消费咨询热线以来,共接到咨询电话30000多个,其中近4000个是要求解答绿色建材产品的。这些现象说明,“绿色”是今年建材市场最亮的“卖点”,消费者希望绿色能离人们生活近些、再近些。那么,到底什么是绿色建材?绿色建材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西欧和日本提出来的。它的完整内涵是:从原料采集、生产制造、包装运输、市场销售等所有相关环节都符合无害化要求。主要是指建筑材料、家居装饰材料在生产领域符合对环境的无害化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等,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人文建材和人性建材。“绿色”已成为建材市场上一个受人关注的概念,绿色建材成为消费领域一个使用率极高、相当时髦的名词。这说明建材消费者正在成熟。然而,我国绿色建材本身的范围还很少扩充到生产销售、包装运输等环节,目前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而大多数人认为,使用绿色建材产品就是绿色消费。有关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显然是对绿色消费的误解。专家们呼吁,消费者真正实现绿色消费,不仅要尽量使用绿色环保建材产品,而且要改变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消费时,消费者不但要考虑对自身的损害,还要考虑节约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才是真正的绿色消费。否则,只为自己一时方便,而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就是使用了绿色建材产品,也绝不是真正的绿色消费。可以肯定,今后在建材市场上绿色环保建材产品必然会越来越多,人们对建材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也会越来越强。这一定会让更多的老百姓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趋利避害而多了些选择。城市居民节约型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例研究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从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需要说明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指生产环节(针对工商企业)的节约,即节约型生产行为,而且还包括消费环节(针对居民和消费者)的节约,即节约型消费行为。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节约型消费与节约型生产同样重要。节约型消费行为,是指居民在日常消费行为(包括购买和使用两个环节)中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践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型消费行为既包括节约型购买行为,也包括购买后节约型使用行为。为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型消费行为理念,必须首先调查和了解普通居民在购买、使用过程中实际的节约意识和行为,然后才能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公共政策,以对居民加强节约型消费行为的沟通和引导。近几年来,节约型消费行为调查已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总的来说,对节约型消费行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文章还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以杭州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城市居民的节约型消费行为(包括购买行为和使用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笔者主要考察节约型消费者与非节约型消费者在哪些因素上差异较大,并探讨能否用这些因素来预测居民的节约型消费行为倾向。综合现有的相关研究,本文着重考察两类因素:人口统计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包括环境问题感知、社会责任意识、个人消费观念)。笔者假设:人口统计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人口、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城市等)对居民的节约型消费行为存在影响;环境问题感知(对垃圾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的感知)、社会责任意识(对减少垃圾量和将垃圾回收利用的责任意识)、个人消费观念(物质型或者说物质主义消费倾向)对居民的节约型消费行为存在影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