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经济生活)高考考前必背的重点知识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通货膨胀(结合物价的上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进行分析)(1)含义:物价全面持续的上涨的经济现象,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原因:根本原因: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不平衡;直接原因:货币供应过多。(3)对策:①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②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社会总需求。③其他政策:限价、减税、减发国债、减少财政赤字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3)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3、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分析我国粮、油、猪肉等物价上涨;南方雪灾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等)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价格)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做法: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结合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的现状,说明价格变动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②互为替代品价格的涨落,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需求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其需求量成反比。a、互为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b、互补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6、影响消费的因素(结合我国居民的消费偏低、用该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1)居民的收入影响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2)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①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②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3)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4)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结合“节能减排”、“限制使用塑料袋”)(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生产、经营与劳动者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结合我国居民从纵向看:消费水平的提高;横向看:消费率偏低)(1)生产决定消费①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②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大力发展生产力(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基本路线说明)(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结合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1)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2)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4、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表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注意与11点的区别)(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2)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国民营经济大发展的现状进行说明)(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非公有制经济在利用分散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7、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进行说明)(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坚持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坚持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8、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可拓展为搞好企业的措施)(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9、企业的兼并与破产的原因及意义(1)企业的作用: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2)企业破产的作用: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3)原因:价值规律及市场竞争作用的结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10、劳动和就业的意义(结合就业促进法及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1)劳动意义:①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②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2)就业: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强调:从劳动者的角度)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③树立平等就业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4)解决就业的措施:(注重不同的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劳动者)11、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结合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1)原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2)内容: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3)做法(劳动者):①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②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④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12、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该遵循四个原则:(结合我国的股市状况;比较几种投资行为)(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2)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不要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要将你的资金投在一个地方,分散投资是化解风险的最好办法。(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投资既要考虑个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条件让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都要注重社会公平”)(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