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1-前言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即3R原则),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本质上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的目标。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从法律的高度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把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特征非常明显的“两高一资”工业结构,经济发展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极强,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甘肃省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抉择。一方面,作为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十分强烈,富民强省任务异常艰巨;另一方面,随着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加强,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发挥资源优势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既是甘肃发挥资源优势、振兴老工业基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资源型省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甘肃省作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早,基础工作比较扎实。2004年以来,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了城市、园区和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白银、武威、金昌、嘉峪关、定西等试点城市先后编制了循环经济规划,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兰州石化公司等重点企业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或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8年9月,召开了全省循环经济工作金昌现场会议,省政府主要领导动员部署循环经济工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全省上下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统一、行动扎实、势头强劲。《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共分七部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支撑技术,资源环境支撑力分析,保障措施。《规划》的实施期限(2009~2015年)共7年。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把甘肃建设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循环经济主要-2-指标以2005年的数据为基准,通过对2006、2007、2008三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2009~2010年、2011~2015年两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同时对2020年循环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规划》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围绕把甘肃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目标,重点打造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培育100户骨干企业,重点改造提升3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各具特色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法律法规,并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甘肃省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甘肃省振兴装备制造业规划》、《甘肃省中长期节能规划》、《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相衔接。-3-目录第一章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1.1区域及自然条件.1.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3产业结构现状.1.4资源能源现状.1.4.1资源状况.1.4.2能源状况.1.5环境现状.第二章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2.1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2.1.1发挥甘肃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1.2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2.1.3调整产业结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选择.2.1.4维护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的战略举措.2.2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基础.第三章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3.1指导思想.3.2基本原则.3.2.1坚持全面贯彻3R、减量化优先的原则.3.2.2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的原则.203.2.3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203.2.4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并重的原则.203.2.5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原则.213.3规划目标.213.3.1总体目标.213.3.2第一阶段目标(2009-2010年).223.3.3第二阶段目标(2011-2015年).233.3.4指标的可达性分析.25第四章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314.1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364.1.1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364.1.2农业循环经济的基地建设.404.1.3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454.2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48-4-4.2.1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484.2.2行业循环经济.504.2.3循环经济产业链.534.2.4园区建设.604.2.5循环经济基地建设.674.3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744.3.1开展循环型社会实践.744.3.2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784.3.3推进可持续消费.794.3.4构建节约型政府.81第五章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和支撑技术855.1重点项目.855.1.1项目概况和分类.855.1.2资金来源与进度安排.915.1.3效果预测.915.2支撑技术.925.2.1研发一批关键技术.925.2.2产业化一批重要支撑技术.955.2.3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98第六章甘肃省资源支撑能力及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分析1006.1水资源支撑能力分析.1006.1.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006.1.2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的措施.1016.2土地资源支撑能力分析.1056.2.1土地资源供需状况.1056.2.2提高土地资源支撑能力的措施.1056.3矿产资源支撑能力分析.1066.3.1矿产资源供需情况.1066.3.2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1076.4能源支撑能力分析.1086.4.1能源供需状况分析.1086.4.2提高能源支撑能力的措施.1096.5本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分析.1096.5.1项目实施后的生态效益.1096.5.2项目实施后的环境负效应.1106.5.3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111-5-第七章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1137.1法律法规保障.1137.2政策保障.1137.2.1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1137.2.2国家支持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1157.3管理保障.1177.3.1完善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1177.3.2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1177.3.3健全废弃物回收制度.1177.3.4推行押金返还制度.1177.3.5强化政府行政监察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1187.3.6完善统计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1187.4科技保障.1187.4.1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1187.4.2完成一批重大研究项目.1197.4.3建立技术创新体系.1207.4.4强化咨询服务体系.1207.4.5搭建便捷信息平台.1207.5组织保障.1217.5.1加强组织领导.1217.5.2强化宣传教育.1217.5.3发展社会中介组织.1227.5.4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122附件:甘肃省七大循环经济基地示意图.124-1-第一章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1.1区域及自然条件甘肃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属于中国大陆地理中心,外与蒙古国接界,内与陕、宁、新、青、川和内蒙古接壤,位居西北五省(区)中心,是五省(区)交通运输的中枢、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欧亚大陆桥贯穿全境。图1-1甘肃省地理区位示意图甘肃省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km,南北宽530km。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原、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其中以山地、高原为主,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等六个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甘肃省居西北内陆,属强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之间,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其它月份少雨干旱。-2-甘肃省幅员辽阔,地域狭长,位居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类型多样,光热、土地、生物、旅游、矿产和劳动力资源丰富。辖区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西移,甘肃将发展成联络东南沿海、开发西北内陆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甘肃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省份,近年来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仍处于全国落后水平。甘肃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倒数第五,人均生产总值处于全国倒数第二。社会事业不够发达,少数民族比例较高,也是与蒙古接壤的边疆省份。2008年,甘肃省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317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甘肃财政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较高,每年要靠大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财政支出,还处在吃饭财政的境地。2008年,甘肃大口径财政收入470.9亿元,但财政支出达到96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7%和43%。2008年末,总人口为2628.12万人,少数民族占9.26%。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是甘肃人民的迫切要求。图1-22002~200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变动情况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35.17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利润69.0亿元,同比下降68.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5.79亿元,同比增长32.4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14亿元,同比增长18.82%。完成进出口总值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1元,同比增长9.56%;粮食总产888.50万吨,同比增长7.77%。农民人均纯收入2723.8元,同比增长16.95%。图1-32002~2008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3-图1-42002~2008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近年来,甘肃省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2008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1446.34万人,比上年增长2.2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3%,比上年下降0.11个百分点。全省城镇低保人数72.67万人,比上年增长0.7%;农村低保人数161.64万人,比上年增长8.8%;全年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2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88项,授权专利1047件;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2096个,床位66656张,相比上年均有较大增长;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4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44所,中小学校16132所,成人学校5953所,在校生人数达到537万人。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8.94%,“两基”人口覆盖率95.2%;文化事业蓬勃

1 / 8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