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工资分配体制的历史和现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工资分配体制的历史与现状改革以前的工资分配(1949-1978年)改革之前的工资体制,首先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机械的工资分配体制,工资类别和工资水平是由国家政府统一规定,灵活性和浮动性极少。不灵活的工资体制较大地限制了人们的工作热情,热情高能力高的工人在同一工作岗位上较之其他人并不能得到较高的回报。另外,由于机械规定不同岗位之间工资差距和比率,在经济发展情况发生变化时,工资差别的规定总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1978年以来工资改革的演进从改革后的劳动工资制度演进看,我国的工资制度在计划体制下,由政府全面控制,演变到市场经济下,政府宏观调控,微观由市场发挥主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也就是具体涉及企业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的制定,国家已退出干预,企业根据劳动力或人才市场及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决定。1978年以来工资改革的演进改革之后,我国企业在劳动用人和工资体制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度,但企业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最大的困难就是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全面负责劳动用人和工资分配,企业只需要遵循政策规定即可。但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需要自行做出决定,因为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企业缺乏市场经济下如何制定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的知识。在这方面,我国企业要参考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薪酬管理的实践和操作。1978年以来工资改革的演进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在逐步建立,但在许多行业里,劳动力市场还是很不成熟不健全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劳动力市场仍然缺乏充分的流动性,户籍制度将劳动者限制在一个地域或一个行业;二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还不够公开,所以用人单位不知道具有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在哪里,而劳动者也不知道哪些用人单位在招人(举例:高校招老师)。工资指导线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是政府调控企业工资总量,指导企业工资分配,影响社会工资水平增长所采取的一种制度,目的在于为企业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依据。工资指导线制度工资指导线报告的内容(1)经济形势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简析、本地区上一年度经济增长和企业工资增长的分析,以及本年度经济增长预测和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2)工资指导线意见,其中工资指导线水平包括本年度企业货币工资水平增长基准线、上线、下线。工资指导线制度工资增长基准线为大多数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正常的企业工资增长二制定的。工资增长上线,也称工资增长的预警线,是政府对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提出的工资适度增长的预警提示。工资增长下线是政府对经济效益下降或亏损企业工资增长的起码要求,这类企业的实际工资可以是零或负增长。工资指导线制度工资指导线还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1)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一般包括工资增长下线、工资增长基准线、工资增长预警线。(这是一般采用的形式)(2)平均工资增加绝对额(3)工资增长指导原则,只是提出原则性要求,没有规定具体的数据工资指导线制度P93,例5-1工资指导线测算回归模型:回顾回归的原理自变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因变量:货币的平均增长率估计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工资指导线制度P93,例5-2“四分位法”测算工资指导线步骤:依据两低于的原则,测算出年度工资最低增长率和最高增长率。在其中取中位值作为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然后取最高值或上四分位值上线,取下四分位值和上四分位值之间的幅度为工资合理增长区间。补充知识:五数概括法(Five-numbersummary)五数概括法即用下面的五个数来概括数据:最小值;第1四分位数(Q1);中位数(Q2);第3四分位数(Q3);最大值。运用五数概括法的最简单的方式是首先将数据按递增顺序排列,然后很容易就能确定最小值、3个四分位数和最大值了。补充知识:四分位数(Quartile)人们经常会将数据划分为4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大约包含有1/4即25%的数据项。这种划分的临界点即为四分位数。它们定义如下:Q1=第1四分位数,即第25百分位数;Q2=第2四分位数,即第50百分位数;也称中位数,它与平均值有何差别?Q3=第3四分位数,即第75百分位数。补充知识:四分位数(Quartile)补充知识:四分位数(Quartile)补充知识:四分位数(Quartile)上例中(n+1)恰好为4的倍数,所以确定四分数较简单,如果(n+1)不为4的整数倍数,按上述分式计算出来的四分位数位置就带有小数,这时,有关的四分位数就应该是与该小数相邻的两个整数位置上的标志值的平均数,权数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整数位置距离的远近,距离越近,权数越大,距离越远,权数越小,权数之和等于1。补充知识:四分位数(Quartile)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要求,定期对各类企业中得不同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形成各类职业(工种)工资价位,向社会发布,用以指导企业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调查企业按以下方法选定:在选定的行业中,将企业按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从高到低排列,才用等距抽烟高的办法抽取企业。为保证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应覆盖各类型企业,其中非国有企业占较大比例,具体比例各城市根据当地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确定。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高位数:工资收入数列中前5%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处于工资收入数列中间位置的数据。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同第二四分位数低位数:工资收入数列中后5%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每一职业(工种)工资指导价位应分为高位数、中位数和低位数三档,由国家规定职业资格的职业(工种)还应按技术等级进行划分。P96例5-3表格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1)发布兴业人工成本状况(当年6月公布上年的情况,这一特点如年鉴)(2)企业人工成本预警: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每年将向管辖范围内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三项指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发出预警通知。工资集体谈判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了解P101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步骤最低工资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实际工资水平和劳动就业数量的惟一因素。在劳动力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称为均衡工资率,此时的就业量即为均衡就业量。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也就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的决定。静态均衡的形成WLSDeW1WeW3LcLaLeLbLfabcf最低工资国家如果规定了最低工资,最低工资一般在市场均衡工资之上。因为最低工资(W1)比市场均衡工资要高,所以,相比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由于最低工资水平的规定,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了,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失业,失业人数就等于劳动力供给需求的差别。最低工资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自从经济学家提出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干扰,如果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会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失业人数增加的理论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纷纷展开了实证分析。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得到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会增加失业率的明显证据。反倒是,有研究表明,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仅不会降低就业,却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而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最低工资1.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市场机制导向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政府的干预更能宏观的调控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在理论上,一般只有当最低工资标准过高,违背了经济规律时,才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但从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践来看,这一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并不高。3.最低工资增长在有可能减少就业的同时,也会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促进就业增长。两者相抵,很有可能促进就业的正增长,维持经济的良性运行。最低工资我国从1994年起开始实行最低保障制度《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最低工资应包括哪些收入项目尚无详细铭文规定。但下列各项不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1)加班加点工资(2)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3)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4)用人单位通过补贴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最低工资确定和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参考当地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同事还应适当考虑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口之间的差异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调整一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以后,试用、熟练、学习期间,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最低工资P110例5-4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1)比重法:根据城镇居民家庭调查资料,确定一定比例的最低人均收入户为贫困户,统计出贫困户的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见例子)最低工资恩格尔系数法: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谱及标准食物摄入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标准,在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补充知识: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决定。其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补充知识:恩格尔系数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用支出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补充知识:恩格尔系数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国外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补充知识:恩格尔系数中国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约68%,城镇家庭约59%,平均计算超过60%,中国是贫困国家,温饱还没有解决。当时中国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两亿四千八百万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家庭、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都不断下降。到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6%,城镇居民家庭约37%,加权平均约40%,就是说已经达到小康状态。可以预测,中国农村、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将不断下降。恩格尔系数在中国是否适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持否定意见的认为中国居民生活状况并不符合恩格尔定律,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