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评估与诊断创伤的类型Ⅰ型创伤:单一、危险而无法抵抗的事件,通常无法预料。包括突然的、灾难性的创伤经历,持续时间有限。Ⅱ型创伤:持续而重复的令人痛苦的应激源,通常是人为的,慢性、重复、可预料的,可能出现躯体化、分离、冷漠、情感范围受限/失调/情绪不稳等。即ICD-10“灾难性经历后持久人格改变”创伤时的反应:正常与异常居丧:任何丧失事件,通常涉及人的死亡。悲恸:和居丧有关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正常悲恸:丧亲后经历的典型症状,包括:怀疑、震惊、麻木和非真实感;愤怒;罪恶感;伤心流泪;对死者的先占观念;睡眠、食欲紊乱;看到死者或听到死者的声音。通常上述表现逐渐减轻,丧亲者逐渐接受丧失并重新适应。典型的悲恸反应持续平均6个月,可以到1年。正常的悲恸反应生理方面:头痛、恶心、性欲下降、肌肉疼痛、心悸、筋疲力尽、失眠、食欲下降情绪方面震惊、恐惧、不真实感、麻木、拒绝、羞愧、怀疑、遗弃感、愤怒、绝望、无助、悲伤、苦恼、无望、内疚正常的悲恸反应认知方面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下降、自责、担忧、自杀观念行为方面寻找死去的人、震惊、哭泣、叹气、社会退缩、逼真的梦正常的悲恸反应眼泪是愈合的最后方式悲恸的影响因素丧失的性质、死亡的性质、性格特征、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社会支持、预期身体健康状态悲恸的阶段:否认、愤怒、后悔自责、抑郁、接受正常的悲恸反应仪式的作用——纪念所爱的人举行传统仪式保留所爱的人的物品谈论所爱的人记住那些好的方面,忘记不好的正常的悲恸反应对悲恸的误解不要哭最好忙起来小孩子不懂得死亡,不让其知道,他们不会悲伤正常的悲恸反应我们能作什么?安慰、陪伴、倾听创伤时的反应:正常与异常异常的悲恸:非常强烈的、延期或延迟的、或没有的悲恸反应。也可以是超出正常范围的症状:无价值感的先占观念、过分自责、明显的思维或活动变缓、幻觉、丧失社会功能的时间延长。创伤时的反应:表现对应急事件的反应由三方面构成:⑴生理、情绪、认知及行为方面的症状,如前述。创伤时的反应:表现⑵应对策略创伤时的反应:表现⑵应对策略创伤时的反应:表现⑶防御机制:压抑、否认、置换(将本来与某人、物或情景有关的情绪转移到另一引起较少痛苦的来源。如丧妻之余,一个人可能责怪医生未尽心治疗,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在妻子去世前忙于工作疏于照顾而产生自责)、退行、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危机概念:遭遇灾难是一种心理危机危机的定义定义1、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状态。“阻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危机是一段时间的解体和混乱,在此期间可能有过多次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尝试。一、危机概念:定义2、危机是生活目标的阻碍所导致的,人们相信用常规的选择和行为无法克服这种阻碍。定义3、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因为个体知道自己无法对某种境遇做出反应。定义4、危机是一些个人的困难和境遇,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人们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生活。一、危机概念:定义5、危机是一种解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遭受重要生活目标的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应付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的破坏。它指的是个人因这种破坏所产生的害怕、震惊、悲伤的感觉,而不是破坏的本身。一、危机概念:综合上述五个定义,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危机的综合性定义:当个体认识到某一事件或境遇超过了自己的资源和应付能力,即构成危机。由此可见,危机是一种认识,是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及时缓解,否则危机会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危机的特征1、对于处于危机中的人来说,危机既意味着危险,又蕴藏着机会。2、危机的时间通常是有限的,但可能反复出现一系列的转危机点。3、危机常常是复杂的且难于解决。4、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大大的增加危机干预的效果。5、危机包含着成长的种子和改变的动力。危机的特征6、对于危机情况,不存在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7、危机以多种选择呈现在人们的面前。8、危机中伴随着情感的不平衡和紊乱。9、危机的解决与危机干预工作者的成长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危机干预技术是一短程的帮助具有情绪危机者的心理救助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求助者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因此,国外有时亦称为情绪性急救。危机干预技术非常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干预时间的紧迫性2、干预的效果3、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求助者恢复已失去的平衡心理状态水平。4、我们应该经常肯定我们已采用过的有效应对技巧5、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帮助他们寻找社会支持系统6、明确干预目标。危机干预的目标危机干预的3个层次目标:1、最低目标: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使其打消自杀念头。2、中级目标:帮助当事人恢复以往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困境,采取积极而有建设性的对策。3、最高目标:帮助当事人把危机转化成为一次成长的体验并提高当事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激相关障碍的分类急性应激性反应Acutestressreaction急性应激障碍Acutestressdisorders,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s,PTSD;适应障碍AdjustmentdisordersⅠ型创伤Ⅱ型创伤(见下页)急性应激性反应或应激障碍临床表现:急性应激性反应或应激障碍诊断:急性应激性反应或应激障碍急性应激性反应或应激障碍急性应激性反应或应激障碍干预技术:陪伴支持技术:接触:主动、关怀、温暖、尊重介绍自己评估和设法满足需要陪伴而且要敏感非言语的安慰、照顾短暂而平静的关怀眼神用行动告诉对方是安全的、确定的帮助联系亲人急性应激性反应或应激障碍干预技术心理疏导技术接触介绍自己宣布保密评估身体、心理问题鼓励和情绪表达及时反馈认知和情感评估可利用的资源正常化急性应激性反应或应激障碍放松技术:缓解紧张和恐惧体验干预技巧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这不是你的错。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很好的反应。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你是不会发疯的。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可以这样说干预技巧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能够再找到另一个人。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起码他走得很痛快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你应该要回到你的生活继续过下去。不要这样说本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最有效的干预是我们的党、政府和军队高效、迅速、透明的救援工作、以人为本的救援指导原则、媒体的引导和信息发布PTSD张北地震后9个月,PTSD患病率为24.4%,17个月时为9.4%。PTSD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似乎事件重现的动作或感受(74.5%)、警觉性过高(68.8%),强烈的生理反应(66.7%)、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烦恼(63.0%)及反复闯入的痛苦回忆(60.9%),出现较少的症状是情感范围有所限制(10.4%)、脱离或觉得他人陌生的感觉(13.5%)唐山大地震后20年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率为0.94%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有心理痛苦水平、感受到生命危险程度、受伤程度及女性。PTSDPTSD的预后50%会在1年内恢复,约30%会呈慢性化。以下情况有利于康复:⑴良好的社会支持;⑵没有来自他人的消极反应;⑶没有适应不良性的应对机制,如回避、否认、不谈体验、思想压抑、穷思竭虑;⑷没有再出现创伤性生活事件,包括身体健康、活动性残疾、毁容、人际关系破坏、经济担心、诉讼等继发问题)适应障碍环境改变长期应激状态性格缺陷焦虑、担忧、注意力难以集中、忧郁、易激惹、自主神经症状(震颤、心慌)愿逝者安息愿生者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