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专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部地区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一)、中国为什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时还远不具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1、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生产力是决定资本主义能否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标志。经济落后国家尽管有权利选择“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但却不应该拒绝承袭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和“全部成果”,因为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忽略这一点,只能陷入可悲的空想。2、从中国的国情上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资本主义极为不发达。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结构表明: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但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然经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也就是说建立社会主义的“地基”并没有打好。3、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一方面,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机遇都已经丧失;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尚未成熟,中国只能选择另外一种途径推进社会历史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二)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但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把它的性质称为“新资本主义”。1、特征:它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共存。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然造成两种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必然产生资本主义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造成一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社会。中国革命虽然有特殊性,但却不足以改变这一普遍规律。另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革命的最终目标不是建立资本主义,而是建立社会主义,又必然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两种因素混合的独特社会形态。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两中因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中因素矛盾和斗争的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能是一种固定的社会形态,它只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其性质是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国体和新民主主义政体的建立,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既可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快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2)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新民主主义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和其它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内容不同)。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新民主主义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政体是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国家政权。与上述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变化的(1)1949年至1952年底,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之间的矛盾。(2)从1953年起,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工业化是中华民族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1)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道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初期,当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开始起步的时候,摆在我们党面前的已有两种现成的工业化模式: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一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有两种现成的工业化模式苏联列宁格勒红色普梯洛夫工厂生产的拖拉机(1929)美国工厂西方资本主义以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起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我国在工业化起步时,基本上仿照苏联的工业化模式。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农业(主体)(两翼)两者关系:工业化是改造的基础和目的,改造是工业化的条件和手段。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第二,把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结合起来第三,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1952年下半年,随着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即将完成,先搞一段新民主主义的立国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抉择。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必然性在于: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而当时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相对强大的力量,明显地表现出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是一支欣欣向荣的新生力量,所以只有依靠这支力量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第一,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在农村,我国土改后的农业生产力虽然从封建的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个体经济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但是,落后的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建国初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国民经济的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和私营经济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已经有过几次大的较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所引起这些矛盾的加剧,使中国共产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限制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社会生活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避免土地改革以后个体农民两极分化,党在农村积极领导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各种生产互助合作组织,这些组织不但能帮助贫苦农民克服困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而且也是防止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在城市,在同资本主义经济反抗国家限制的不法行为的斗争和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三,中共中央已经积累了在农村和城市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的初步经验。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一些国家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也在建立之初实行“一面倒”的外交方针,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在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的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封锁禁运,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敌对立场;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支持和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这样的世界格局,成为促使中国共产党考虑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步骤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第四,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了重要影响。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中国资产阶级有两部分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两面性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用和平的方式改造他们改造他们的主要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与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①工业方面——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两种形式⑴初级形式(1953年以前):②商业方面——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4--1955年夏)⑵高级形式(54年--56年):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阶段,合营的企业性质是半社会主义性质。①所有制形式上,公私两种所有制;②分配形式,采用“四马分肥”,即在企业利润分配时,国家税收约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③国家还派干部参与企业的领导,监督生产,工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企业的性质已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1956年)在合营中,对某些企业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实行清产核算,清产核算后的企业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完全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①企业的生产资料已不在为资本家所支配,而转归国家使用和管理。②资本家已不再是企业的统治者,支配者,而是参与企业管理的公职人员,已处于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转化过程中。③实行定息制,所谓定息,即根据核定的资方股额,给以年息五厘的股息。1966年9月取消。上海工商业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思想早在19世纪就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后,还曾为此作过尝试,但马克思,恩格斯只是设想,列宁在苏联也没有实现。4、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和平赎买得以实现的原因: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但在民主革命时期有两面性,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承认《共同纲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2、新中国建立后,工人阶级掌握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3、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割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同农民个体经济的联系。4、新中国在没收了官僚资本后,已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