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们知道锯是谁发明的?2.万有引力定律是谁发现的?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从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中产生疑问并独立思考不断研究,最后得出了结论,找到了真理。3、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的叶永烈先生的文章,讲述的正是这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4、师:叶先生说了了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5、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歪理)6、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7、师:理解吗?有问题吗?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司空见惯理解吗?8、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9、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10、师:不问不知道——那叫——问了才知道!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11、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却很不同?作者把一个真理说的这么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再来读读12、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13、作者在写这三个事例时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14、师:你从写法上去发现的?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15、师:对啊!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16、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17、师: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18、师: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刚才没有一个问题,怎么可能发现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呢?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19、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20、师: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的吗?21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中国人证明观点要用中国人的办法!作者说完三个事例觉得还不够,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21、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22、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师: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师: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师:并不难!(板书)往下读!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师: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师:(指着板书)你发现什么了?一般人都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的结果,是望尘莫及、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其实科学发现并不难,你听了会——师: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让我们充满激情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可是,正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会盲目和冲动。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一起读一读这个结论吧!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师:再用的三个事例——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师:证明科学发现需要——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师:最后告诉我们,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那些——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师:观点、事例、结论,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说: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生:第一个问号!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